会吃会喝才健康

会吃会喝才健康
作者: 贾民勇
出版社: 中医古籍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会吃会喝才健康
ISBN: 9787801746054

作者简介

贾民勇,男,1972年出生。199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后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深造1年,现为泸州医学院在读研究生,主攻心血管内科。曾参于编写《新编家庭实用药物手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等多部著作,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腰带长:寿命短”,一胖百病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周围的肥胖者越来越多。20年前,人 们还友好地称发胖为“发福”,现在肥胖却成了人类的流行病。医学界 将其归为营养失调症,列入病理学范畴。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表 明,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因饮食不当而加入肥胖者的行列。肥胖可 诱发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胆结石,因此肥胖人群患糖尿病、肝硬 化、脑卒中的死亡率分别为正常者的5倍、4倍和3倍。高脂血症是动 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长期进食富含脂肪的食物,导致血脂调节功 能失常,脂质和胆固醇沉积、血管内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最终诱发 心肌梗死与脑卒中。 现在许多病是吃出来的,其中人们熟知的“文明病”又称为“五病 综合征”——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肥胖病 是“文明病”的领头羊,是其他四种成年期疾病的主要来源,因此防治 肥胖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肥胖者的队伍十分庞大,除了中老年人, 肥胖已深入到青少年群体中,成为“中国之公害”。 肥胖己成为我国青少年健康的“公害” 医学研究资料表明:我国 20岁以上人口中,超重者不低于2.4亿人,肥胖患者越来越多。教育 部、卫生部等中央5部委公布的1991-2000年,对30个省市中7-22 岁的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显示:学生体重超重、肥胖 的检出率迅猛上升,特别是小学生中肥胖人数明显增加,严重危害青 少年的身心健康!儿童肥胖病在城市中已成“公害”,卫生部的调查报 告披露:在7-18岁的青少年中,有10%的男孩和5%的女孩过度肥 胖!以北京市为例,少年儿童中约有17%的人肥胖。有些家长想尽办 法拼命给孩子吃,唯恐孩子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正是不良的饮食 习惯给肥胖病、高血压埋下了隐患,女孩月经初潮越早,未来患乳腺癌 的危险就越高,调查发现: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年轻时食 量都偏大。美国科学家指出:“肥胖症的流行必将造成大脑退化性疾 病的猖獗,而减少热能摄入是减缓大脑退化的最佳方法之一。” “中年发福”内藏病机 有些人年轻时并不胖,还很苗条,但到中 年后却“发福”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据专家介绍:20岁时男性脂肪 占体重的15%-18%,女性占20%-23%,体重50公斤的人有约可 供60天能量消耗的脂肪。人到中年后,活动量减少,基础代谢率降 低,能量需要减少,但饮食习惯还和年轻时一样,慢慢过多的热量储存 在体内变为脂肪,“发福”就在所难免。人发胖之后会伴随许多代谢变 化,如血胆固醇和脂肪水平增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给身体带 来多方面的不良后果,如支持器官机械负荷加重,循环系统负担增加, 身体散热受阻,心血管和胆道疾病、糖尿病发病率上升。肥胖大多因 脂肪堆积形成,脂肪组织增加使得大量新血管增生,心脏负担增加。 “中年发福”实际上是机体代谢功能下降的表现,古话“有钱难买老来 瘦”,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肥胖者的共性是腰围变大。人体日常活动腹部肌群很少参与,脂 肪堆积又会抑制体内脂肪酶的活性,脂肪积累加快,从而出现肥胖者 更胖的结果。 由于肥胖可诱发100多种疾病,因此“一胖百病缠”之说 并不夸张。若体重超过正常10%,就有医学上的危害性,长期超过正 常体重15%,可减寿约11年。倘若一味追求美食,大量摄取高热量食 品,那么就难免会“腰带长,寿命短”了。 “常常登高座,渐渐入祠堂” 被誉为“烹饪王国”的中国,一直崇尚以丰盛的筵席喜庆佳节、款 待宾客。清代更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满汉全席”、“福禄寿喜宴”等。时 至今日,作为礼仪活动和节假日会餐,虽不比古时,但“鸡鸭鱼肉满 桌”、“名厨大菜”也是尽备珍馐。从营养学的观点,这种筵席之举违反 了荤素搭配、粗细兼食、酸碱平衡的健康膳食方式。面对各种美味佳 肴,人们难挡诱惑,暴饮暴食的后果会导致消化道出血、急性胃肠炎、 胃溃疡、急性胰腺炎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油腻性食物与甜食吃得过 多,又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导致腹痛、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作为个人、家庭接待,量入为出,各有其“斗”,自然不会奢侈浪费 。 但是当前公款吃喝盛行,今日的某些吃请早已超越了美食的阶段,甚 至到了吃排场、吃面子都不足以描述的地步,其浪费之巨大,令人难以 置信。这种大吃大喝的危害绝不仅仅是浪费,而是对健康的极大危 害。有句民谚叫做“常常登高座,渐渐入祠堂”,它形象地描绘了无节 制地吃喝对健康的危害。 食不厌精,饭白了脸却黄了 我们知道,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伴有维生素损失,例如,谷物在精制 过程中B族维生素损失较多;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丢失也很明显。 将小麦精制成上等面粉后,仅保留了原来小麦中20%的镁、13%的铬、 12%的锰、50%的钴、37%的钼和21%-31%的锌。我国民间传统食 品红糖中含铬及多种微量元素;精制白糖中不仅微量元素含量极低, 还可刺激尿中铬的排泄,微量元素铬长期摄入不足可增加糖尿病与冠 心病的发病率。因此“食不厌精”的观点是片面的。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是精制大米不吃,不是富强粉馒头不买,饭 白了,脸却黄了。有趣的是,正当我们主食由粗变精之际,发达国家却 大踏步走上回头路——由细粮复归向粗粮。德国全麦面包销路大畅; 在日本,烤红薯的香气又重飘散在城市街头;新西兰“主食吃杂一些, 配以豌豆、蚕豆等”已成为政府的号召;美国则把粗粮和蔬菜列为“食 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国际营养学界提出“饮食清淡、热量平衡是长 寿的关键”,与我国“粗茶淡饭,吃出铁汉”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发达 国家之所以转而强调主食吃粗,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主食 过于精细、单一,造成营养失衡是影响民众体质的重要原因。西方是 在有了足够蛋白质的条件下才由粗向精过渡,而我们却在蛋白质摄入 还不足时就将谷物中的许多营养素弃之不用,岂不更显失策?西方发 达国家主食选择上的反复告诉我们,与其撞上“南墙”再“回头”,不如 尽早改弦易辙。 “洋快餐”是健康的“糖衣炮弹” 近年来,“洋快餐”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市场上,不少青 少年和家长对此趋之若鹜,摒弃中餐。殊不知,偏食“洋快餐”,对健康 的危害很大。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