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8.20
折扣购买: 论语全书(超值全彩白金版)(精)/国学典藏
ISBN: 978751133754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孔子与弟子们离开仪地后,便向着卫都进发了。 在行进途中,他们一面观察沿途的风俗民情, 一面谈论起治国安民的问题。以民为本,是孑L子政 治思想的基本原理,因此,他一开始便注意到 卫国拥有众多人口,并对此赞赏不已。替孔子赶车的 弟子冉求便请教他:“人口多了,又该如何治 理呢?” 孔子的回答可谓言简意赅:“富之。”意思是说 ,想办法让人民富足起来。冉求又追问:“人民 已经富足之后,又该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还是两个 字:“教之。”意思是说,广泛开展教育,让人 民学习文化,使他们摆脱愚昧,依照礼来行事,有廉 耻之心,在文明之路上昂首前进。孔子所说的 “教之”,对象是广大群众,这无疑是普及全民教育 ,也是他“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具体化和广泛 化。当时“学在官府”,民间没有学校。孔子的这种 教育理念,冲破了传统教育观,扩大了教育的 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具 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 孔子与弟子们到了卫同国都帝丘(今河南滑县)之 后,寄居在子路的亲戚颜浊邹家中。子路 的妻妹夫弥子瑕,当时正是卫灵公面前炙手可热的大 红人,他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便颇为自负地对 子路说:“孔子要是住在我家,早就当上卫国的卿大 夫了。” 子路自然把这句话转告给了孔子,孔子听完,只 是波澜不惊地说了一句:“听从命运的安排 吧。”因为孔子讨厌弥子瑕这个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 ,不屑跟他结交。当时,卫国有位名叫王孙贾 的大夫,是卫灵公的宠臣,他对孑L子说:“与其媚 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奥”,本意指屋子的 西南角,古代以西南为尊,所以供奉在那个方位的奥 神,地位要高于灶神,也就是俗称的“灶王爷”。 灶神虽然地位卑贱,但却负责监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人类的“顶头上司”。正所 谓“县官不如现管”,灶王爷反而成了祭祀之主。王 孙贾这段话表面上是在向孔子请教祭祀对象,实 际上却是暗示孔子前去依附他。对此, 孔子回敬了一句:“并非如此,如果得罪 了上天,那就连祷告的地方都没有了。” 自助者,天助之,如果言行不合天理, 那么无论敬拜什么神祗都不济事。 孔子在卫国一直是英雄无用武之 地,无法施展政治才干,心中难免抑 郁,便以击磬作为消遣。 有一次,恰好有个背着草筐的人从孔 子门前经过,他可能是一位隐士,从磬 声中约略窥知了孔子的心事,便评价道: “听击磬的声音,这个人好像有心事。” 但接着他又批评说:“这击磬的声 音真是太粗陋了,好像在说,没人了解 我,我怀才不遇啊!既然没人了解自己的才干,那就 独善其身算了。这就像我们平时趟水过河一 样,水深时,就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头过河;水浅时, 就撩起衣襟、挽起裤管直接趟过去。”言外之 意即是说,既然现在的社会如此黑暗污浊,如果你要 是觉得还有点希望,那就尽己所能地为改善现 状尽一点力;若是觉得它已经没有挽回的可能了,索 性就两眼一闭,权当看不见,马虎地生活下去 吧。怎么样都好,何必让自己过得这么抑郁呢? 弟子们在门外听见后,把这些话转告给了孔子。 孑L子慨叹地说:“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我也就 没什么可为难的了。”他明白此人的用意和生活态度 ,也知道他态度坚决,自己是不可能说服他的。 其实孔子在卫国虽然处境尴尬,不被重用,但他始终 抱着拯救天下的热情,坚持着自己一贯的主 张。他的苦衷无法得到这些隐居哲人的理解,然而孔 子之所以为孔子,就在于这种“知其不可而为 之”的济世精神。 经颜浊邹、蘧伯玉等人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 。甫见面便问孔子:“你在鲁国的官俸是多 少?”孔子回答说:“官俸是六万小斗。”卫国也照 样给了粟米六万小斗。于是孔子师徒便从颜浊 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卫灵公好战,热衷于扩张 ,故向孔子请教军队的排兵布阵之法。孔子 回答说:“关于宗庙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倒是听 说过一些;至于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情,我却从 没有学习过。”因为卫灵公一直穷兵黩武,要想改善 卫国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策的着眼点, 变战争政策为施行仁政。《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 了另一则小故事,说是卫灵公第二天在与孔子 谈话的时候,看到空中有一只大雁飞过,立刻专注地 仰头看天,神色明显心不在焉。与人交谈,注 视对方是最基本的礼貌,卫灵公这一态度摆明了不尊 重孔子,完全没把他放在眼里,这让孔子感 到非常失望。 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 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 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 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 P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