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80
折扣购买: 历代文化名人在四川
ISBN: 9787220109898
文翁遗泽至今崇 在四川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发展均居于全国前列 的繁盛时期首推西汉。那时四川所以能够繁荣昌盛的原因 固然很多,但若从倡导者与组织者的角度看,有两位杰出 的人物是永远令人缅怀的,这就是战国末期的蜀郡太守、 政治家李冰,与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的蜀郡太守、教育家 文翁,李冰与文翁都不是四川人,但他们对四川经济文化 的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翁的生平,由于资料有限,今天已不太清楚,只知 他姓文,名觉,字仲翁,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人, 年少好学,对《春秋》钻研尤深。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守 。他为人仁爱,重视教育。当他在蜀郡了解了全面情况之 后,深感蜀地偏僻,文化不昌,加之秦代禁止私人办学的 后遗症,故而“学校陵夷,俗好文刻”,若要使蜀郡有大 的发展,必须从文化教育这一根本大事抓起。为此,他采 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他从郡县小吏中选拔了“开敏有材者”即为人 聪敏、有培养前途者如张叔等十八人,先亲自教导,然后 送到首都长安向博士求学,有的学习五经,有的学习律令 。临上路时文翁还让他们带上一批蜀郡的名特产品如铁刀 、麻布等,到京师去送给博士,作为培训的费用。几年之 后,张叔等顺利完成学业,回到蜀郡,文翁即任命他们担 任郡中的高级官职或郡学教授,成为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政 界骨干与高级知识分子。 其次,文翁拨出经费,“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 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这一所郡立学校是用石料修建的 ,故称为“石室”,后又称“文学精舍”。入学者都免除 各种徭役,使之专心学习。为了让学生接触实际,锻炼治 理政务的真正能力,文翁经常组织学生到郡县办公处参观 实习。文翁出外巡视郡县,还选择一部分学生做随从,“ 传教令”,担负某些政务工作。这样做,既在实践中使学 生增长才干,又让各地百姓看到认真读书就可以为官的好 处,“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 至出钱以求之”。这样一来,蜀中习俗逐渐得到改变,重 视培养子弟读书,一时成为风气。这个经验受到汉武帝的 高度赞扬,“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就这样,我国 最早由地方政府开办的学校从文翁石室开始,并逐步推广 到全国。所以说,文翁不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在 当时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 文翁采取的以上两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很短时间内 就取得了明显的结果:一是郡县政府不断得以补充既有知 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官吏,文翁培养的学生中,“官有至 郡守刺史者”;二是有大批人到长安求学,“蜀地学于京 师者比齐鲁(齐鲁是汉初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焉”。汉武 帝以后,蜀中杰出的人才不断涌现,与此有极大的关系。 东汉写成的《汉书》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并非夸饰之论,是有事实根据的。 还应当指出的是,文翁在蜀中并不是只抓教育的。为 了使百姓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并在此基础上使政府有一 定的行政经费,他还努力从农耕与水利方面进行开发。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