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球第三极/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青藏地球第三极/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 李栓科,庞岚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青藏地球第三极/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ISBN: 9787521729962

作者简介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年被聘为研究员,主要研究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资深媒体人、时评人、专栏作家,曾长期担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热爱地理、文化,足记遍布全国。

内容简介

世界屋脊“青藏公园” 青藏高原可以说是一个超大、超好玩的“青藏公园”,既有天然的“冰雪乐园”, 又有包罗万象的“垂直植物园”,更有别处见不到的“珍稀动物园”,再加上高耸入云的连绵雪山和澄澈蔚蓝的湖泊,青藏高原可谓美不胜收。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青藏高原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南部、中国的西南端。从行政区划来看,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以及四川、云南、新疆和甘肃的一部分。青藏高原还是一个“国际大高原”,除了中国,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的一部分。 从地形上看,如果把中国的三级地貌阶梯比喻成一个三层大蛋糕,那么青藏高原就是最上面的一层。而这一层蛋糕上,还有很多直耸云霄的“蜡烛”,它们就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系列高大山脉。 这些山脉将青藏高原隔出了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地貌、气候等地理因素影响下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也生存着丰富、独具特色的动植物物种。 让我们锻炼好身体,背好氧气袋,一起去看看这高寒辽阔、神秘莫测的“青藏公园”吧。 地球之巅曾在海里 猜猜看,如今超级高的“世界屋脊”,在疯狂长个儿之前有多低?低到尘埃里?错!曾经的青藏高原低到了大海里,这一点,有化石为证。 人们通常向往高处,珠穆朗玛峰作为地球上最高的山峰,自然而然吸引了许多勇敢的人前来攀登,他们历尽艰辛也要征服它。在登山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地球之巅的一些岩石上有着稀奇古怪的图案,难道是外星人刻下的符咒? 当然不是。科学家研究了这些从珠穆朗玛峰上带回来的怪石头,发现这些石头原来都是远古时期海洋生物的化石!此外,青藏高原上的牧民有时也会捡到贝类、菊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原本竟然曾在海里! 另一件神奇的事情是:有一本介绍吐蕃王朝历史的古书《西藏王统记》,里面记述西藏最初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一条名叫贡格曲拉的河道出现,海水流失,土地和山脉才初步显现…… 古人的智慧有时真是让人惊叹,远古的传说故事居然和现代科考发现的事实这么接近!科学家发现,在恐龙横行的侏罗纪,也就是1.35亿年以前,如今的青藏高原所在地真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片大海被地质学家称为新特提斯海。 那么,这片海怎么会消失,青藏高原又怎么会疯狂长高、横空出世呢?这还要从一个叫魏格纳的人说起。 魏格纳是德国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12年,当他看着地图“发呆”的时候,发现世界的各个大陆有点像散在海上的拼图,可以拼在一起,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魏格纳认为,远古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后来大陆逐渐分裂、漂移,变成了如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在这个假说的基础上,科学家又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全球有六大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正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邻交界处。 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随着印度洋板块不断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两个板块接触的部分不断被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壳不断隆起、加厚,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地球第三极”,使喜马拉雅山脉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 高山草甸上的顽强生命 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大多是高海拔的干旱地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区域属于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无人区。可能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荒凉寂寥的无人区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但其实并非如此,无人区也可以是各种动植物的天堂。青藏高原上除了“热闹”的森林,也有“安静”的高山草甸。 如果在夏季前往青藏高原,我们能看到:茫茫的高寒草原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如黄色的垂头菊、云生毛茛和二裂委陵菜,蓝色的总状绿绒蒿、多刺绿绒蒿,深红色的大花红景天和鸡爪大黄,紫红色的藏波罗花,以及由朵朵小白花聚成盘状的点地梅等。这些不惧严寒、顶风冒雪,以顽强的生命力根植于青藏高原的植物,使这片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高山雪线之下,草甸、灌丛之上,有一片被称为“流石滩”的地带。顾名思义,这里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头在陡峭的山坡上或是因为重力作用滑动,或是像岑参的诗里所写的那样“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流石滩的环境极其严酷:夜间严寒,白天强辐射,狂风终年不止。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有一些神奇的植物开出美丽的花朵:黄色的鸭跖花、臭蚤草,紫红色的合头菊、红花岩梅,蓝色的垫紫草、美丽蓝钟花,等等。 这些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植物往往拥有一些独特的共同特征。它们普遍个头低矮,贴地生长,有的茎枝呈辐射状密集分支,形成半球状或凸起的垫状体,因此被称为垫状植物。垫状植物对高原的适应堪称“全副武装”:低矮的植株和流线型的轮廓能够尽量避开高原狂风的摧残;密集的分枝和残存于茎枝上的枯叶则形成有效的保温层,让植株内部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茎枝上还常常生有不定根,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养分、固定植株;新生叶簇生于小枝顶端,在垫状体表面形成覆盖层,保护着内部的生机,而这些直面外部严酷环境的叶片则特化成鳞片状、条状、柱状或针状,并部分角质化和木质化,往往还被有毛状体、刺状物、角质层、蜡质层等附属物,能够承受霜冻雪压、紫外辐射、干旱的威胁和动物的啃食。 高原植物在极端严酷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基因,在人类的作物遗传育种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这里耸立着许多海拔7000~8000米的高山, 这里拥有神奇的冰雪世界、垂直植物园和珍稀动物园, 这里是中国地貌阶梯中的青藏高原。 让我们一起“阅读”这片大地,领略它的高海拔之美吧! 1、负责任的知识输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撰稿人倾囊相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组成科学审校团队 2、8个自然地理单元分为8本分册,每本分册均以“面”“线”“点”的结构方式,串联成“1S”“2R”“3B”三个板块,帮助孩子打造知识架构 3、从知觉、视觉和功能三个方面打破地理的刻板印象 知识不再是散点的,而是被集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孩子集合多维因素来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活学活用从这里开始! 科学推荐 这套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李栓科社长担任主编的图书,按照自然地貌、季风、干湿等把中国划分为8个自然地理单元,综合讲述了自然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更推出了一套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是一套很适合孩子系统了解地理学科和中国地理,开阔眼界、提升认知的科普书。 ——郑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人人都需要地理知识与科学,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这套丛书,把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块,分别介绍了各地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让孩子们可以从自己的家乡开始,走遍全国,用一套地理学思维方法了解中国、认识世界。因此,它是一套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