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00
折扣购买: 道德经悟解
ISBN: 9787516837870
林治杉,1959年生于北京,画家。林先生的父亲是吴昌硕大师的再传弟子,林先生从小受父亲的艺术熏陶,后来在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他和父亲开创的青铜鼎画作,在业界独树一帜,呈现新的风貌。他先后师从尹耀奎老师,南怀瑾先生早期秘书王绍璠老师等,沉潜砥砺十余年研习经典,并有所悟。,本书是他首次从道的本源来解读《道德经》,旨在用智慧呈现、还原古老经典本义。
第一章 知非知否——懂者,非懂也,是名懂 【原经】 道a,可道,非常b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c,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d,以观其妙e;常有欲,以观其徼f。”此两者g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h”。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还需与帛书版本对照,因为原本是“恒”字,“恒”字很重要。) 【解析】 a“道”:宇宙乾坤的性质,法则,根本。 b“常”:替代帛书的“恒”,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意思是:永远不变。 c“名”:抽象概念。“无名”:头脑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 d“欲”:起心动念,向外求索掉入了红尘。 e“妙”:里面的原理,功能,幻化。 f“徼”“窍”:外表现象。 g“此两者”:指无欲、有欲。 h“玄”:精微极致的小,也就是“始”和“母”。 【白话】 “道”,咱们可以这么叫它,但不是它的不动本体,只是先给你们“道”的一个概念,要说这个就是名字,可以就算名字吧,但其实不是真正的名字。因为不给它附加上任何抽象概念才是天地的本质,若有个标签的话那就是万千的事物啦。所以说,在你没有启动分别心时看到的宇宙万物才是本体道,而一旦你起心动念,有分别心了,就把一个道看成分散的万物概念了。道和万物是一个东西,只是标签不同罢了,都是“穷极点”。穷尽再穷尽的尽头,就是道和万物概念的产门。 【意译】 (大概尹喜说:师父,您给讲解一下先圣的“道虚无形,其督冥冥,万物之所从生。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 这个大道,咱们就勉强用“道”来称呼吧,一是为了说起来方便,二是为了你们有一个悟的目标。但你要清楚,一旦有了名相就不是那个真正的大道了,就是跟你们定义、认为的万事万物一样了,就都是头脑里的抽象概念了,因为万事万物本来是道,只是被我们给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事物,你就只能看到万事万物而看不见那个整体的、不变的道了。那怎么才能见到道呢,就是在你还没有升起念头的时候看世界就是道,而一旦你头脑一介入,就将道打成了碎片,你的世界就只有万物啦。所以先圣说,不论是道还是宇宙万物,都是一个东西,都是硬币,只是圣人凡人看到了不同的面,是凡圣认知的不同罢了,都是那个“原极点”,你那个穷极之穷极的地方,就是宇宙性质、游戏规则的展示屏。 【心解】 道是“道”不假,虽非非道,但没有真正见到,只是“山寨版”的道。大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在你无分别心、无我的时候才是道,而一有了对待,看到的就只是道性所显现的事物。当我们以平等心去看待一切,没有高下之判时,一切就本来是道。圣人凡人有一个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心。它小之又小直至无空间、无时间,但却能映照出大而又大的世界,吞吐六合。“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玄!” 【延展】 我们都说“万事开头难”,《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给后世来了个下马威,各家对它的解释不同,有的断句也不同,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难”,因此,开头的难关不知让几多英雄好汉折戟沉沙! 咱们给补上了尹喜的问话,用括号给括出来,是因为本来就有,但是尹喜自己没有记录给后人。也许有人会有异议,觉得老子那“完美无缺”的东西,加上了就画蛇添足了,破坏了原有的“完美”结构。首先,《道德经》很难有人给解释好,是因为很难看懂,关键就是因为缺少尹喜的问题。大家就很容易看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非“道”的地方,这就是方向性错误。为什么佛经容易看懂?主要的原因是有问话。因此,不要把《道德经》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瓷罐,而是如一个破碎的陶罐。博物馆展览,如果摆一堆陶片,我们看着就很枯燥,而文物工作者,努力用白石膏将碎片撑起来一个立体的器型,这样我们看上去就有了形状,尽管出土的只有小部分的碎片,但是那直观的视觉效果非常有代入感,使咱们看到了文物的本来面目,在这里,尹喜的话就相当于石膏。佛经里面的字都一样大,其实完全可以把阿难的字印小一号,但是没有,这说明,徒弟的问话同样重要,是佛经的组成部分。没有徒弟问,佛是不讲经的,是徒弟启动了一部佛经。 “道”是名词,是宇宙的游戏规则,宇宙之性,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种性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是脑子里的一个虚拟概念。 老子在《太上清静经》里说,大道“无名、无形、无情”,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大道只能是找一个字来凑合形容一下,因为你一起名字就把它单独分出来了,那就立即成了事物了,是在头脑的妄想中产生的标签,而其实宇宙中的一切就根本不存在非道,我们找不着哪个地方贴不上“道”的标签,所以也就根本用不着贴,就好比我们没有必要在地球上插上“地球”的界碑,因为没有不是地球的地方。 比如与一个人视频对话,问:“哪个是屏幕?请你指给我看看。”他会说:“你看到的就是屏幕,我就在这里面,所以我没有办法指给你,我就是屏幕的显现,你看到我就是看到了屏幕。”“言之灼灼,奈何弦殇!” 除非他在那头再拿一个手机,然后指着手机说“这个框子里的就是屏幕”。就是说,他必须在屏幕的外面才能指给你,在里面就只能给你形容、描述,甚至于讲故事。在《道德经》里,首先是屏幕里的圣人在给屏幕里的尹喜讲什么是“屏幕”。再次,是圣人说:我现在讲“道”,你一听到,一想找它,就已经不是真正的了,真正的要在你找之前、你想它之前。大家看,这有多难!但是不管有多难,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的人见到了,比如尹喜。尹喜在《文始真经》第六章曰:“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意思是说大道是不能被改变、损害、消耗、磨损的,因为道是性质、性能。它有些像“热”“温度”,“热”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存在于物体里,因为它不是物质而是性质。比如吹风机吹过来风你感觉到热了,虽然不像火锅或热水是东西,但是热是存在于空气中的,真空中就没有地方附着上。所以,“性能”是看不见的,但是一切都是它造的。就像“温度”是看不见的,但我们摸到的一切东西,什么都有它。比如冬天我们在外边摸什么都是冻手的;夏天哪儿都是热的,柏油马路都烫手。因为一切都有温度,所以红外成像仪才能工作。 “名”这里是指头脑里的标签、概念、理念、名字。比如“能量”就是人们给运动定的指标;比如“时间”是人们给运动和空间定的指标;比如软件,没有也不耽误生存,但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 这个第一章是老子关起门来的一个专修活动,非常像禅宗的“打禅七”,会使学生多多少少悟到一些端倪,或悟了一半。尹喜是全悟道,就是达摩说的“得了我的皮,得了我的肉,得了我的髓”。参加了老子的这个闭门专修活动,就自动成为老子的门人。 大早上老子一进来,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说这几天的所悟。老子看了看,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悟入,挺满意的,但是老子知道,除了尹喜,其他人还有距离,就跟大家说:大道是在你的分别心之前才能见到,之后,就落在了分辨出的标签道理上了,就错过去真正的“道”了,而看到的就只是万事万物了,你们其他人是悟到了“道”的一半含义,当然外表面事物和大道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然后老子给出了一个悟道的指标:你们必须见到那个既小之又小又大而又大的心才是见道。 咱们打个比方,这个活动就好比老子教大家“御剑飞行”去了解火星。有的人一点也飞不起来,他们看到的火星就是一般人看到的样子,但是也学习到了理论知识(得了皮)。有飞上天空的,有飞到了太空的(得了肉),有飞到火星的轨道上了(得了骨),只有尹喜一个人跟着老子在火星上着陆了,踩到了火星的土地(得了髓)。回来之后老子跟大家说:你们在座的都是我的徒弟了,因为你们都多多少少了解了火星,在当今天下已经没有人比你们有智慧了,你们都是硬核,都可以开堂讲课啦,但是真正全看到火星(大道)的,只有尹喜一个,我就封你为讲火星的下一代权威啦。就是说,那堂课在“道”的道路上所有学员都弯道超车了,而尹喜是直接飞过去了。 “道,可道”,就是仰望天空,欣赏那美丽的火星,歌颂它,景仰它,而非“恒道”。老子是教我们飞上去,而不是崇拜,宗教就是永远的信仰,而信仰就是遥远的凝望。 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很有限,语言的传递也很有限,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能听懂见过的,而没见过的就必须拿大家见过的来形容、比喻才行,所以给尹喜解决难题都要用例子来描述,讲治国用兵是为了让尹喜理解“道”。 “道,可道,非恒道”字面意思:“道”是大道,但是是纸上谈兵的“道”,是空洞的“道”,是概念层面的“道”,是“山寨版”的“道”。所以,第一句话的两个“道”是指大家听老子讲的“道”,而学习到的大道的知识、概念、标签。第二句话的“道”就是老子希望大家知道的真正的大道,是悟的“道”。其他人有的也悟得非常好了,起码比天下非老子的学生都强。天下,除老子之前的学生外,已经找不出来了,可以给天下弘扬、传播、宣讲“道”了。那么尹喜是真正的、完全彻底的悟道者。 老子的意思:尹喜,你已经悟道了,你就与宇宙合一了,宇宙就是你的那一个点——“玄”。刚刚你悟道时,由你的下丹田上冲两股能量,螺旋上升到达泥丸宫,与太虚相接呈千叶华盖,产生一切——“众妙之门”。你现在就是无我无为,无我之为“大”,无为之为“道”。扶桑神树既表现宇宙,也同时表现这里讲的人体内部的这些,“人身一小宇宙”。大家可以参考本书第六十二章“延展”里解释“万物”太阳神的内容。中西方古代都有权杖,那是向世人展示能够沟通宇宙大道的人就是大家遵从的王(我们现代叫“巫师”)。权杖是王那打开的中脉,权杖头的梨形球是中脉顶端的松果体。王在行事时拿着权杖表示不是我干事,而是替天行道,是得了天旨的,其实就是见了大道,叫“权威”。我们看“欧西里斯权杖”上面缠绕着两条蛇,表示中脉玄通天。 《道德经》是老子教尹喜的悟道之书,《道德经悟解》是让现代人一窥道的堂奥之书。 作者以自己跟随多位明师的亲身实证体验,引领你突破语言文字障碍,深入经典本义,直探道的本源,开启悟道修行。 本书还原了《道德经》一书本来的道,将老子如何传授尹喜、尹喜如何领悟老子和盘托出,为读者读懂《道德经》明白道扫除障碍。 揭开了《道德经》中隐藏的悟道奥秘,纠正了前人对经典的认识偏差和误解,使现代人从道的本源去理解大道,体认大道,与道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