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作者: 著 者:[瑞典]安德斯·汉森 (Anders Hansen)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ISBN: 9787559662842

作者简介

安德斯·汉森(Anders Hansen)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百万销量作家,接连斩获2019年瑞典年度健康大奖(二度获奖)、精神病基金会大奖,入围年度最佳数码教育家奖。他目前致力于推进公共健康,他的节目《P1之夏》在瑞典拥有近300万人次收听量。

内容简介

4.抑郁症 除非放在演化的光芒之下,否则生物学的一切都没有道理。 ——费奥多西·多布然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遗传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家 之前我们已经从大脑的角度研究了焦虑症,现在是时候把注意力转向下一个重要的精神病学诊断结果:抑郁症。若你是一个女人,你有1/4的概率在人生中经历抑郁症;若你是一个男人,这一数字是1/7。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上有超过2.8亿人患有抑郁症。但是,尽管我们给这种疾病贴上了单一而广泛的标签,这2.8亿个抑郁症患者并非都在遭受同样的痛苦。 “抑郁症”一词是从各种各样的体验中提炼出的,其共同点是悲伤的感觉,以及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聚会、度假、和朋友书信往来——一切都让人感到没有意义。同时,这些感觉不止持续一天——短暂的失意人人都有—它们将持续几周乃至几个月。抑郁症的对立面不是幸福,而是活力。患上抑郁症,就仿佛你静默地站在原地,处于“节能模式”。 因此,所有抑郁症的共同点是,感觉曾经带来快乐的事物变得没有意义。然而,除此之外还存在的不同是,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持续性的疲惫,需要比平时有更多的睡眠,而有些人可能无法入睡,或在半夜醒来时感受到强烈的焦虑;有些人可能会食欲大增,体重迅速增加,而有些人可能根本没有食欲;有些人会感到不安和焦虑,而有些人则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常见的误解是,抑郁症是由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缺乏引起的,但事实并非那么简单。毫无疑问,这三种物质都会受抗抑郁药物影响,对许多病人产生良好的疗效,在治疗抑郁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话虽如此,但把大脑想象成一碗含有三种不均衡成分的汤,并不能反映出抑郁症真正的复杂性。抑郁症可能涉及大脑的不同区域和系统,是各因素和条件综合导致的结果。 虽然大脑内部发生的事情复杂且因人而异,但要是研究触发抑郁症的原因,会惊讶地发现,病因往往是同一件事:压力。特别是长期(并非几天或几周,而是几个月甚至几年)持续且无法控制的压力。然而,压力还不是全部的解释。人类生来就有遗传层面的不同患病风险,对于具备高风险的人来说,司空见惯的事情——例如工作中的冲突就足以触发抑郁症;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如失去爱人,才会触发抑郁症;而还有一些人,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都很难受影响。有句话是:“基因给枪上膛,环境扣动扳机。”近几十年来,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试图确定为“枪”装弹的基因。 * 当中、美、英、日、德、法6国在2000年6月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成时,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拥有着无止境的热情。他郑重宣布:“我们正在学习上帝创造生命的语言……有了这些深奥的新知识,人类即将获得巨大的、崭新的力量来治愈疾病。”新千年的闪耀黎明将自古以来困扰人类的疾病和痛苦置于尘埃之中。 现在,大约20 年过去了,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基因组测序确实是开创性的,并为一系列不同的疾病开辟了新的治疗机会。然而,其中有一个例外,存在于精神病学领域,它就是抑郁症。研究人员曾希望找到一个引发抑郁症的单一基因,这个基因存在于生物机制中,可用药物进行修复。然而,没有这样的基因存在。也不存在任何一个导致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或焦虑症的基因。我们反而发现了数以百计(或数以千计)的基因,它们都在抑郁症的患病风险方面发挥着自己小小的作用。 当找到抑郁症基因的希望破灭时,神秘的事物也就开始变得具象化。最终研究人员发现,会对人类患抑郁症的风险造成影响的基因是常见的,且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暂且不论这作用有多么微小,它们为何会出现在这么多的人身上?难道进化不应该把它们剔除掉吗?毕竟,抑郁症不只在今天造成了痛苦,对于平日狩猎采集的祖先来说,生活在持续的“节能模式”中,或者失去快乐的能力,其结果都是毁灭性的。为什么大自然让我们如此易患抑郁症,以至于它现在甚至已经影响了2.8亿人? 与病毒有关,而非人 失眠是最可怕的。我很早就上床睡觉,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入睡,然后在两点半惊醒,感受到心悸和可怕的焦虑。三个星期后,一切都停顿了。我变得麻木不仁,不再接电话,埋怨世上的一切。我不得不工作,但我做不到。最后,人们也不再打电话给我。 但后来情况发生了逆转,我永远都睡不够。尽管每晚睡12个小时,但我就像没得到休息一样。每当这时,我就会被这种近乎疯狂的焦虑折磨。我确实曾短暂地有过自杀的想法,为了逃避痛苦。谢天谢地,我太提不起精神了,以至于都无法真正考虑如何去实施。 最后我寻求帮助,医生开了药,我也开始接受治疗。4个月后,情况开始逐渐好转,但这一切都太缓慢了,我几乎看不到什么改善。6个月后,我才开始看到隧道尽头的曙光,今天我感觉好多了。但是我永远都不想再回到那段日子,我会尽我所能避免情况再次发生。 这是一位43岁的护士在回顾自己的用药史时对我说的话,而我震惊于她目前的良好状态与过去的低落状态之间的反差。为什么她曾经感到如此低落,甚至发展到考虑自杀的地步? 她讲述了精神崩溃之前的情况,多年来她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中,因为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学校的问题少年,并且接受着神经精神障碍的检查。虽然她觉得与孩子有关的压力是可控的,但当工作也变得棘手时,她的压力就变得不堪重负了。 她要做的是重组她所在部门的工作流程,她觉得这件事无意义又不可控。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重组工作终于被取消,她也从这一艰难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大约在同一时间,孩子们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他们从学校和儿童精神病学服务中心得到了更好的帮助。然而,就在一切都应该很顺利的时候,她被击溃了。抑郁症如此严重,以至于她一度考虑自杀。她解释说:“当我稍微放松警惕的时候,压力就乘虚而入牢牢抓住了我。” * 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病人像这位43岁的女士一样,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巨大压力后陷入了深深的抑郁。长期以来,我一直视压力为问题的征兆。读者可能会问,健康的大脑难道不应当迎接挑战,在持续的压力下变得更加强大,如同肌肉会在艰苦的锻炼中变得更加紧实一样吗?但事实是,一旦压力过大,我们就会陷入黑暗。 我们经常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看待抑郁症,以及触发抑郁症的压力。毕竟,社会心理压力往往是我们压力的根源。但我逐渐意识到,无论从近几十年来一些最具突破性的医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大脑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考虑抑郁症与细菌和病毒的关系。作为众多精神病学家和研究人员中的一员,我认为,人类会患抑郁症实际上可能因为自有的防御机制,这种机制曾在历史上保护过我们。事实上,一些抑郁症可以由我们的免疫系统触发。这一结论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中的许多人如此容易患抑郁症。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理顺一下思路。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百万销量作家新作!荣登瑞典非虚构畅销书榜首!35种语言版本席卷全球!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哈佛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倾力推荐! ·一本让人在思考中自愈的小书 *关于想太多 人不是因为想太多而不快乐。人是为了将来的快乐而深思熟虑。 你的辗转反侧、昼思夜想都是努力生活的表现,你是为了对自己负责任,为了将来不后悔而选择了此刻的煎熬。 *关于提不起兴趣 有时候,你的内心会无法萌生喜悦和活力。但读完本书你会理解,如同秋收冬藏,这既是一种规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当你不再寻找快乐,快乐会自己跑过来。 ·一份对未来生活的简单期待 人们都期望一直快快乐乐, 但伤心难过时,我希望你不要怪自己。 你或许常常叹气,把“不想活了”挂在嘴上, 但我知道,这是你尽力生活的迹象。 知识未必能让人立刻快乐, 但以后,坏心情将更难侵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