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容易相处的人

做个容易相处的人
作者: 编者:赵嘉敏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70
折扣购买: 做个容易相处的人
ISBN: 9787518062492

作者简介

赵嘉敏 br国际易经联合会执行会长br华兆集团董事长br东方国学研究院湖南分院院长br正念堂湖南分院总经理br她坚持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修身立德”“自强不息”和“天人和谐”做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从而帮助人们在纷扰的功利环境里正己正心,发散正念,回归积极人生。

内容简介

一语勾心,与人一见如故 与人初次接触,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对方认可你,说好 第一句话至关重要。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叩开对方心扉 的敲门砖,也是使人一见如故的秘诀。 懂得交际的人有这样的本事,与人相处时,一句话就 能抓住对方的心,让对方对其产生特别的好感。与人相处 ,你一语勾心就能使交谈氛围和谐、热烈,让双方感觉轻 松、愉快,从而达到交流沟通、增进情谊的目的。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说好第一句话的关键是要仔细 选择、随机灵活,要给人亲切、友好、贴心的感觉,打破 彼此间的隔阂。 与人见面后通常会互致问候,如能注意到各种问候语 的细微差别,灵活运用,效果会更好。对年纪大的长辈, 宜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 可说“王哥,你好”,显得比较亲切;节日期间,宜说“ 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被祝福之感;早晨说“你早 ”“早上好”则比“你好”更新鲜、得体。 送人一句问候语,也就意味着:我把尊重送给你、我 把祝福送给你、我非常愿意与你交谈。当我们向他人送出 一句问候语时,也能表现出自己的热情、风度以及涵养。 与人初次见面,许多人往往感到没话说,简单地问候 之后就是一阵沉默,使场面很尴尬。其实,无论与什么人 交往,只要你事前能多用点心,都可以找到或近或远的亲 友关系。而当你在与人见面后及时拉上这层关系,就能快 速缩短心理距离,使对方产生亲切感。例如,初次见面, 你可以同对方说“我同您是同乡”“我是您亲属的朋友” 等,短短一句话,就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来上海复旦大学进行访问,他 面对复旦学生,一开口就向他们“攀亲”:“其实,我和 你们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的夫人南希,同你们的谢希 德校长还是校友呢,他们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毕业的。如 此说来,我和各位自然也就都是朋友了!”此话一出,全 场沸腾,一片掌声。短短几句话就取得了在场学生的认同 ,接下去的交谈自然十分轻松,效果非常不错。 其实,只要肯多用心寻找,就不难发现在交往中双方 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亲近”关系。例如,“你是河南 人,我曾在河南上过学,说起来,我们也算是半个老乡了 !”这种攀亲式的谈话很容易让人在短时间内对你产生一 见如故的印象。说好第一句话,仅仅是与人相处的好的开 端。要想与人谈得投机,谈得深入,相处得其乐融融,就 必须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与人相处的最佳说话之道,就是跟他谈论他最感兴趣 的话题。你对他人有兴趣,他人对你就有感情,有了感情 什么事就都好办了。其实那些人缘很好的人,都非常善于 和不同的人谈论不同的话题,而且谈论的都是他人感兴趣 的话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是这样一个交际高手,不管与 什么人交谈,他总能侃侃而谈、话题不断。他的诀窍就是 ,在与人交谈之前,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的个人信 息,最重要的是了解对方的兴趣所在。对于他的成功交谈 经验,罗斯福这样总结:“只有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才 容易抓住他的心,让他心情愉悦,再接近他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要想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最快捷、深入的办 法就是了解对方的兴趣,然后有的放矢,讨论对方感兴趣 的话题。 他人感兴趣的话题有许多,这就需要你在讲话时仔细 观察对方,从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入手,把话说 到对方心里。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说:“我们要对他人真 诚地感兴趣,就对方的兴趣来谈论以及鼓励他人谈论他自 己。”当我们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的时候,自然就会去关 注他的言行举动,那么他的喜好兴趣也就容易知晓,话题 也就有方向了。例如,可与养鱼种花者谈论摆弄花草、饲 养金鱼之乐;与爱好音乐、体育者谈论体育、评析音乐; 与足球爱好者谈论足球之道等。这样常常会引起对方的兴 趣,激发对方一吐为快的冲动,就能够渐渐获得对方的好 感,进而使对方乐于与我们相处。 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注,如果你对准对方的关注点,就 会激起对方的兴趣。与人交谈,别总是以“我”为中心, 如果你能转换一下角度,谈谈对方关注的事儿,对方一定 会有一肚子话向你倾诉。 米沙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在成名之前有过一番曲折。 那时他去出版社送稿子,经常被编辑不耐烦地轰出来,他 的很多稿子还没被看上一眼,就被当成垃圾处理了。后来 ,他再去送稿子时,不再直截了当了,他主动与编辑谈话 ,专门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提起他们刚刚出版的 某本书,而且谈论其中的某些内容。这样,许多原本对他 冷淡的编辑甚至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发 表关于那本书的看法。米沙在一旁静心聆听,并且不时地 表示自己的赞成,从而满足编辑的心理,编辑逐渐对他有 了好感。等到他再拿出自己的稿子时,受到的再也不是冷 冰冰的对待了。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