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语识天下--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战争篇1)

读成语识天下--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战争篇1)
作者: 编者:王俊|责编:王拓
出版社: 开明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读成语识天下--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战争篇1)
ISBN: 978751311998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哀兵必胜 出典寻源 “哀兵必胜”这个成语引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历史上关于“哀兵必胜”的故事很多,这里讲的是金 太祖完颜阿骨打率部抗击辽兵的故事。1115年,金太祖完 颜阿骨打率大军攻占了辽国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 辽国皇帝耶律延禧怒不可遏,亲率七十万大军讨伐金太 祖。同时又命驸马萧特末带五万骑兵,夹击金兵。两面受 敌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顿时感到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他在 帐篷里来回地踱步,苦思冥想,最后决定用“哀兵必胜” 之计激励全体将士同心协力,与敌决一死战。 他将女真各部族首领召集一起,商讨退兵之计,部族 首领们你看着我,我盯着你,无计可施。正当大家一筹莫 展之际,只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从腰间猛然抽出金龙佩 剑,在脸上横竖划了几道,又仰天长叹一声,痛哭流涕地 说:“想当年,我和众弟兄率众起义,就是因为不堪忍受 契丹人的欺凌、压迫,希望建立大金国,与辽国分庭抗 礼。没曾料想到那辽国皇帝竟举全国之兵对我实行征讨。 如今我等已大祸临头,在劫难逃了。”金太祖顿了顿,拭 去满脸的泪水,又悲愤地对大家说道:“在坐的各位首 领,如果想要活下去,摆在前面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动 员同胞一齐奋战,与辽兵决一死战,争取死里求生;另一 条路就是杀了我阿骨打全家老小,投降辽国,或许可以得 到耶律延禧的宽恕,转祸为福。何去何从,请诸位定 夺。” 各部首领见阿骨打血泪纵横,悲愤交集,也都泪流满 面,慷慨激昂地应道:“我们大家都是为了女真族的独立 生存而自愿追随起兵的。现在事已至此,别无他路,只有 决一死战,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阿骨打的“哀 兵”之计果然大大激发了诸首领和女真族的决心和勇气。 正是凭借这种同仇敌忾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勇气,兵弱力 薄的金国最终以寡击众,大败辽军。 这一决定性的胜利,改变了辽、金两国的力量对比, 为金灭辽奠定了基础。 在《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中,与成语相关的原文为: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 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两军对垒,群情激愤,同仇敌 忾,充满悲愤而奋起反抗的一方一定能取得胜利。”“哀 兵必胜”这个成语就引于此处。 解字释义 哀兵:指因国家民族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军 队。“哀兵必胜”即指受到欺压而满腔悲愤的军队必定胜 利;后常用以鼓励处于劣势的一方自强不息,树立克敌制 胜的信心。 关联词语 “哀兵必胜”的近义词有“师直为壮”等。 “师直为壮”的意思为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 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 敌。 “哀兵必胜”与“师直为壮”有别:“师直为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