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琴心:中国历代古琴文化鉴考

坐上琴心:中国历代古琴文化鉴考
作者: 吕伟涛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坐上琴心:中国历代古琴文化鉴考
ISBN: 978750785042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汉代以前的孔子推崇的是尽善尽美、能让他“三月 不知肉味”的韶乐,基本上还是周代礼乐规范的范畴。 大约同时期的老子与庄子,虽开始关注音乐的本质,提 出虚静的审美追求,但他们对古琴音乐发展的影响,也 是要到汉代古琴走向文人化之后才逐渐明显。 汉代古琴文化的形成 古琴常被称作“文人琴”,古琴文化实际上就是“ 古琴的文人化”, 而所谓“古琴的文人化”指的是古琴广被文人认定 为具有象征性的乐 器的过程。此处的“文人”泛指所有读书识礼能文 之人,包括古代的 “士”“君子”等。从有记载以来,古琴就为文人 所重,如上古时期的伯牙、子期便是典型例子。当时文 人弹琴,多是作为抒情言志之用。 在周代礼乐制度的背景下,古琴更重要的功用是作 为雅乐之器。这样的局面一直到了汉代才有所转变,古 琴由雅乐之器演变为雅乐之象。器者重其形,象者重其 神,前者强调古琴的礼教功能与音乐形式,后者则重视 其文化精神与审美意象。而这样的演变,文人起了关键 作用。 经历秦末战乱,汉朝最终实现天下一统。统治者效 仿古人,亦欲振兴礼乐。然而,据班固《汉书?礼乐志 》记载: 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 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上古之雅乐对于汉代人来说,只徒留其“铿鎗鼓舞 ”,而已不知晓其中之含义了。从另一方面来看,汉代 人对于古典的宫廷雅乐或许已经不感兴趣。然而,出于 “郊祀之礼”的需要,汉代仍有制雅乐的必要。 任何一个朝代对前朝文化的借鉴,都是有所“损益 ”的。汉武帝时恢复“郊祀之礼”,但不完全效法周代 礼乐,此为“损”;立乐府、采歌谣、制新声,标新立 异以彰显自己天下之主的地位,此为“益”。客观而论 ,当时的礼乐展现了国家强盛与兴旺的气象,可说是汉 代复兴礼乐的特色。而正是这样的特色,为古琴文化的 成熟提供了历史条件。 古琴由于情趣高雅、地位尊崇,长久以来一直与文 学密不可分,甚至成为文人生活的一种象征。其音乐性 已经退居其次,琴道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思想体系,是古 代中国文人“中和”观念的集中体现。 在汉代新声中,古琴的地位并不突出,甚至在盛行 “铿鎗鼓舞”的汉乐中,古琴更是显得格格不入。从文 献来看,当时气势宏大、风格豪迈的音乐主要是鼓吹乐 。如《汉书?礼乐志》记载成帝时的乐队规模,其中主 要是鼓员和吹鼓手。 在现存的汉代陶俑中,有大量的鼓吹俑,这说明鼓 吹乐在汉乐中的重要地位。古琴在如此不利于发展的情 况下被文人所关注,甚至以其为恢复上古雅乐之代表乐 器,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几乎论及从汉代到民国的各个朝代的古琴艺术,是一部了解中国历代古琴文化的佳选之作。 * 绘画与古琴均寄寓着士人的品德节操和审美趣味,传达着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本书中真正实现了绘画与古琴的跨界结合,绘画为研究琴学提供了一手资料。 * 侧重对古琴文化中的个案研究,考证丰富,以小现大,深入浅出地展现整个古琴文化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