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读/国学经典解读丛书

孟子解读/国学经典解读丛书
作者: 王其俊著
出版社: 泰山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孟子解读/国学经典解读丛书
ISBN: 780634402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三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 有囿方四十里,杀其糜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④于国中。民以 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①固(you音又):古代畜养草木禽兽的园林。 ②刍荛(chu rao音雏饶)者:割草砍柴的人。 ③雉(zhi音智)兔者:打乌捕兔的人。 ④阱(jing音井):诱捕野兽的陷井。 【解读】 本章阐明了国君与百姓共同享用园林的民本思想。 孟子第二次游齐时,积极宣传儒家的仁政主张。这次,孟子从齐宣王询 问周文王方圆70里的园林谈起,阐述了国君与百姓共同享用园林的民本思想 。 齐宣王问:周文王的园林方圆70里,不是太大了吗?孟子说:百姓还认 为太小呢?齐宣王问:我的园林不过方圆40里,与文王的园林比较起来,范 围小得多了,可是百姓还认为太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接过齐宣王的话 题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分析了百姓把大认为小、小认为大的原因,指出: 文王的园林虽然方圆70里,但割草砍柴的人都能到那里去,百姓还能到那里 捕鸟打兔,文王和百姓共同享用园林。所以百姓认为它小,这不是很合情理 吗?孟子又把文王与齐宣王的园林作了鲜明的对比,指出:我刚到齐国边境 ,首先问清楚了齐国的最大禁令,然后才敢入境。我听说齐国都城的郊外有 一处方圆40里的园林。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像这样的 园林,岂不是等于在国内设置一个陷害百姓的陷井吗?百姓认为它太大,不 是理所当然的吗? 孟子与齐宣王的轻松对话,采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深刻地揭示出以大为 小和以小为大的哲理。在孟子看来,国君与百姓共同享用园林,园林虽大, 但百姓却认为它小;相反,园林虽小,但百姓却认为它大。这说明,园林的 大小固然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但对它的主观认识,却随着民心的向背为转移 。在孟子看来,国君的享乐要顺乎民情,合乎民心。如果违背百姓的意愿, 陷百姓于死地,就会遭到百姓的反对。 本章中有一句名言“问国之大禁”。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礼记·曲礼 上》把它发展为“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意思是说进入 一个国家的国境,要了解他们的禁令和风俗习惯;到了别人家里,要问清他 们的讳名。后代人们常说的“人国问禁,入乡随俗”,就是从孟子所说的“ 问国之大禁”演变而来。本章的记述表现了孟子为了积极推行仁政主张而不 辞劳苦、艰辛奔波和认真调查民情的精神。尽管孟子所说周文王与百姓共同 享用园林的传说具有理想化的倾向,但他的用意是用这一事例劝告齐宣王实 行仁政,爱护百姓,因而表现出一定的人民性。 P.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