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6帝国落日卷)/历史新阅读丛书
作者简介
冬雪心境,本名李珩,天津人,音乐专业出身,热爱历史,尤其是唐朝历史,经过长期的准备。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来书写大唐的历史。
内容简介
李纯即位伊始,百事待理,亟待解决的政事有很 多,如贬黜二王集团 后的人事调整、解决沅水灾患问题、先皇李适的安葬 事宜等。可是正当李 纯被头绪繁多的政事缠身之际,有使者从西川带来消 息,西川节度使、南 康忠武王韦皋去世了。 韦皋作为李纯的坚决拥护者,在李纯即位的过程 中出力不少。韦皋之 所以会支持李纯,是因为王叔文当政时,曾经拒*了 韦皋所提出的担任剑 南西川、剑南东川和山南西道三川节度使的要求,所 以韦皋转而支持李纯。 如果当初王叔文答应了韦皋的请求,那么李纯后来在 即位的过程中,韦皋 会采取什么态度也很难说,对于这一点,李纯心知肚 明。 李纯同时也明白,韦皋具有拥立之功,如果他再 提出担任三川节度使 的要求,那么李纯自己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果 同意韦皋的请求,不 符合李纯决心削藩、强化皇权的愿望,但拒*韦皋必 然会刺痛具有拥立之 功的功臣之心。现在随着韦皋的去世,李纯终于可以 长舒一口气了。 目前对于西川节度使的继任人选,李纯因为政务 繁忙还没有来得及认真考虑。可是此时西川节度副使 刘辟却鼓动部下将领上书,请求以刘辟继 任为西川节度使。 对于刘辟,李纯是十分了解的。这个贞元年间进 士及第,曾经登上宏 辞科的人,因为颇有才干,被韦皋任命为从事,一路 升迁为御史中丞、节 度副使,经常往来于京师与西川之间。当初韦皋担任 三川节度使的请求, 也是刘辟转达给王叔文的,当时如果不是韦执谊相救 ,刘辟或许早被王叔 文斩首了。 对于刘辟的请求,李纯丝毫没有犹豫便给予了回 *,他有心从自己即 位后**个节度使的任命开始,改变数十年来由藩镇 自己决定节度使人选 的弊端。所以李纯拒*刘辟后,立即任命御史中丞袁 滋为剑南东道、西川、 山南道安抚大使,前往三川宣慰。随后李纯又决定以 袁滋为同平章事,充 西川节度使,同时征刘辟入朝担任给事中。 李纯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从刘辟开始,以强硬 的姿态对待藩镇,将 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刘辟早有在韦皋之后割据西川的野心,所以对 李纯征其入朝的诏令 拒*执行,并开始修缮甲兵,准备以武力抗拒诏命。 袁滋走到半路听到刘 辟即将反叛的消息,担心自己前往西川会凶多吉少, 因此一直逗留不进。 李纯知道消息后十分生气,下令将袁滋贬为吉州(今 江西吉安)刺史。 李纯虽然急于解决藩镇的问题,但他不是莽撞之 人,在自己初登大位, 很多政务需要处理的情况下,对刘辟暂时选择了妥协 ,决定暂时批准刘辟 为剑南西川副大使、知节度使事。 对于李纯而言,这已经是莫大的让步。但刘辟显 然并不满足,而且在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太上皇李诵病逝的时候, 上疏李纯请求批准自 己兼任三川节度使。 这么不合时宜的上疏,让李纯极为恼怒,这等于 在公开羞辱李纯,于 是他坚决驳回了刘辟的无理请求。可是,让李纯想不 到的是,刘辟居然不 顾他的诏令,向东川节度使李康所在的梓州(今四川 三台)发起进*,准 备以武力夺取东川,进而实现自己割据三川的野心。 面对刘辟的公然叛乱,李纯当时站在了武力解决 还是继续妥协的十字 路口。事实上,无论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对于李纯 来讲都是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因为西川对李唐王朝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战略意义,甚至可以说唐廷是否能有效控制三川地区 ,可以影响其国运。 自从唐朝建立以来,虽然三川地区属于“外府” ,但每次京城长安发 生紧急情况,三川便成为唐廷君臣的避难处所,这一 点玄宗李隆基、德宗 李适深有体会。后世的顾炎武甚至将唐朝之所以国祚 延续290年之久的原 因,归结为唐朝拥有西川这个避难所,可见三川对于 唐廷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如此,唐廷历来重视三川地区的官员任 选。世人皆称三川乃 是“宰相回翔之地”,如果任免得当,三川确实是唐 廷避难的坚实大后方。 可是正因为三川地区如此重要,而且物产极为丰富, 如果为野心家或割据 者所掌握,三川不仅起不到朝廷屏障的作用,反而会 威胁朝廷的安全,直 接影响帝国的命运。韦皋可以在西川干预京城长安皇 位的继承事宜,便是 *好的证明。 另外,从*事角度来看,三川再往西即是吐蕃, 自安史之乱以来,陇 右为吐蕃所占,长安经常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三川 的存在,成为唐廷应 对吐蕃和南诏入侵的屏障。三川的西南与吐蕃和南诏 接壤,如果设官有误, 必然会对唐廷构成极大的威胁。 不过虽然三川地位如此重要,但从唐朝中期以来 ,朝廷对于三川的控 制却是若即若离,时断时续。 从安史之乱开始一直到顺宗李诵即位前,将近30 年内,三川地区的 节度使,无论是严武还是崔宁,当政时期都是盘剥百 姓,肆行猛政,尤其 是崔宁当政的14年间,依仗蜀地险要富庶,穷奢极欲 ,将三川俨然建成 自己的独立王国。《旧唐书》记载:“蜀川天下奥壤 ,自(崔宁)置其中, 朝廷失其外府十四年。” 这种局面一直到了贞元元年(785年)韦皋担任 节度使依旧如此,他 盘剥百姓、厚给士卒,士卒们婚丧嫁娶,他都供给费 用,因而三川将士只 知道蜀中有韦皋,不知道远在京城还有个高高在上的 皇帝,这些官*逐渐 变成了韦皋的私人*队。为了*加牢固地控制西川, 韦皋禁止部下入朝做 官,不许手下人和朝廷中人来往,西川的割据独立状 况比之崔宁当政时期 有过之而无不及。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