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诗词大全/必读经典导读与考点

飞花令诗词大全/必读经典导读与考点
作者: 李妍
出版社: 延边教育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50
折扣购买: 飞花令诗词大全/必读经典导读与考点
ISBN: 9787552484595

作者简介

李妍,女,硕士,有深厚的国学知识底蕴,多年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在多个领域均有涉猎,已经出版《中国最美古诗词》《飞花令里读诗词》《曾国藩家书》等多部畅销书。

内容简介

春 晓①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 ②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 赏析:   孟襄阳少年多才,腹有经纶,尝有凌云志,然却事与愿违,仕途坎坷,多受排挤,无奈,唯隐居鹿门,托寄诗酒,以度余生。他是盛唐最著名的田园派诗人,诗多清新婉约、淑丽淡雅、气度浑然,《春晓》为其代表作。   全诗意境清婉、遣词流丽、造语工致、立意新颖、抒情真挚,读来,颇见不俗。   诗极短小,遇景入咏,首句破题,语言清浅,“春”述时令,“不觉”极言“春眠”之香甜酣然,“晓”既明述时为晨起,又遥应诗题,用得极妙。   次句,诗人笔锋拓开,从听觉的角度对春日晨晓的景致做了摹写。“处处闻啼鸟”,“处处”既状了春鸟之多,写了鸟啼之繁、之盛,还借春声勾勒了一幅别样的春景,似乎,透过那此起彼伏、各种各样的鸟啼声,一幅柳绿花红、林木错落、百鸟翔飞的盎然画面已跃然于目,所谓妙笔生花,大抵不外如是。   三句,诗人笔锋再转,由晨晓鸟啼之声,忆及了昨夜的风雨之声,逗人无限遐思,暗表喜春、钟春之意。然,这种欢喜之意尚未完全被发酵,四句,诗人便以一句“花落知多少”突然折转,变欢喜为叹惜,蕴藉天然,恍若流水行云,丝毫不见突兀。且,诗人之叹、之惜,全然不是惋惜,也无伤感之意,而是喜极爱极之后的一种自然情感流露,是珍惜,是怜惜,以惜表喜,匠心独具,更显风致。 绝句二首(其二) 唐·杜甫 江碧鸟逾①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②? 注释: ①逾:更加。 ②归年:回去的时候。 赏析:   公元763年,大唐西疆暂归承平,流离梓州的杜工部回归草堂,暮春赏春,触景情生,作《绝句二首》,此诗为第二首。   甫一提笔,诗人便以妍丽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春日图景,碧波潆洄、白鸟翔飞、山色青碧、花红若火,明媚而灿烂。   首句“江碧鸟逾白”,描摹的是江景、水景。江水之碧、白鸟之白,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一个“逾”字,更将白、碧谐映的效果描绘得淋漓尽致,似乎,整幅画面都因此变得愈加鲜红灵动了几分。   次句“山青花欲燃”,绘的是山景,是芳菲。红与青都是极浓烈、极明媚的颜色,青红相衬,烘托出的自是一片欢快妍美。且,“欲”为拟人,无形之中已摹出山花摇曳多姿之态;“燃”更传神,虽是侧写,却将山花那烈焰一般秾丽鲜艳的芳颜绘了个十足。   然而,春光虽好,在忧人眼中,也不过多添几许忧思。   三、四两句,诗人笔锋折转,全诗的情感基调亦随之宕然变化。   “今春看又过”,暗点时令已是暮春,恰恰春光即将逝去,“看又过”有惜春、叹春之意,亦有由前之丽景生发出的忧怅无奈之情,前景愈丽,此情愈忧。忧什么呢?诗人没有明确作答,而是以一句似问非问、似叹非叹的“何日是归年”戛然将全篇收束。言外愁绪尽淋漓,自见语挚。   且,众所周知,工部半生流离、颠沛异乡、有家难归的根由,实则是战乱。“归年”之问,不独是问,实则也是一种希冀,希冀四海重归安定、社稷再度承平。由是,民生才安,诗人也能不复流离。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①乃②发生③。 随风潜④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⑤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⑥,花重⑦锦官城⑧。 注释: ①当春:在春天。 ②乃:就。 ③发生:萌发生长。 ④潜:悄悄地。 ⑤野径:乡间小路。 ⑥红湿处:红红的湿润一片,指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⑦花重:被雨水打湿的花儿显得饱满沉重,也有浓的意思。 ⑧锦官城:成都。 赏析:   杜工部经历了一段流离失所的生活后,暂居四川成都,结束漂泊。在这里,他亲自耕种,与农民来往甚密,对春雨也有了深厚的感情,是以写下此诗,歌颂润泽万物的春雨,展现心中之惊喜。   首联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唤起关于做好事之人的联想。“好雨”二字,既写景,又写情。“知时节”,就将雨拟人化,正是需要雨的季节,雨就下起来了,似通人意,委实很“好”。   颔联顺承首联,“潜”“润”“细”等字,重申雨的“好”。“潜”字,直言雨水似乎不愿惊扰人们的美梦,不愿惊扰正在萌发的万物。而“细”字则将雨的轻柔之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再次使用拟人手法,暗表雨是伴随和风而来,只为“润物”,无意“讨好”。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听着雨声,不由自主地开启屋门,看向外面。小路皆被细雨掩盖,唯有远处江面上摇曳的灯火通明。此二句写出了夜雨之美,“黑”和“明”互为映衬,云厚雨足的特点跃然纸上,果真是“好雨”。   尾联是诗人的想象,与题目中的“喜”相呼应,想象雨后清晨锦官城的美丽景象。经过好雨的一夜滋润,万物都生机勃然,尤以代表春色的花为最,红艳欲滴。“红湿”点明雨的滋润程度,将雨后的春意盎然表现得极为恰切。   诗人盼望这样的雨,喜爱这样的雨,却不言“喜”字,但是“喜”字又从整首诗中渗透出来,将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①妆②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③。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①碧玉:碧绿色的玉,此处指柳叶的颜色宛如玉石。 ②妆:打扮,装饰。 ③丝绦:丝带,这里指代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赏析:   贺知章,唐代诗人,博洽经史,自号四明狂客。其诗清新通俗,然大多散佚,《全唐诗》仅存诗19首。这首《咏柳》吟诵甚广,为贺知章诗中最为知名的一首。   诗首句着一“妆”字,将高高的柳树比喻成打扮得婀娜多姿的美女。用“碧玉”来形容柳树,其中含义有二:一是碧玉的颜色与柳的颜色相似,“碧”字与下一句的“绿”互为补充,摹出其青绿之色。二是“碧玉”二字不着痕迹地用了南朝萧绎《采莲赋》中“碧玉小家女”一句,将眼前的柳树和美女联系起来,柳树那婀娜动人的姿态宛然而现。   次句展开联想,从垂下的柳条联想到“她”身上垂下的丝带。一个“垂”字,就将美人袅娜的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况且中国古代盛产丝,丝绸素有端庄飘逸之名,是以柳树的风韵就不难想见了。   三、四两句,巧用比喻和设问,由“绿丝绦”联想开去,这细细的柳叶由谁裁剪而出?是那二月的春风姑娘。自问自答,由赞美柳树过渡至赞美春天,将春风孕育万物的形象描摹得精准传神,蕴含无限美感。诗人用笔之老、之健、之精,借此可见一二。   全诗清新贴切,比喻尤具匠心,令人玩味,无怪乎可以千古流传。 ★ 几百首跨越时间之河的经典古诗词,众多诗词大家的千古咏叹。 ★ 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反复阅读的是唐诗宋词,因为它们写出了千年来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情感。 ★ 古典诗词传承着文化,积淀着历史,是对于心灵的一种滋养与美育,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在潜移默化间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 美轮美奂的诗词,直抵生活美学的真正源头,让你体会平凡世间的隽永深情。 ★ 版本内容精心挑选,精心译注,绝美典藏。外观设计精美,便于携带,阅读体验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