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3.00
折扣购买: 财富战争(第2版)
ISBN: 9787506464673
程碧波,现为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社科系经济学副教授。复旦大学物理学学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曾任海信计算机有限公司科技发展事业部南方区域销售主管。2008年应中国纺织出版社邀稿,出版《财富战争》,获中国纺织工业学会优秀图书奖。2006年出版经济学著作《国计学》第一版。2001年出版经济学童话著作《狐狸梦》,销量超万册。
第3节 货币的历史分杈:足值与不足值 前文提到的那个原始的实物交换故事,我们假定它发生在了亚洲,但同 样的故事在古老的欧洲、中东也发生过。根据现代科学考证,原始人类都发 源于非洲。我们假定这个考证正确。之后这些部落开始向广袤的地域迁移。 其中一支向北穿过北非到达欧洲,而另一支则沿着太平洋岛屿向东,一直走 到黄河流域。前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而后者则创造了至 今仍在闪耀光芒的中华文明。 于是,货币的演化也因此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不清楚是欧洲的社会基础导致了其经济形态,还是其经济形态导致了其 社会基础。总之,欧洲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国历史上保持两千多年 、强盛稳定的周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对欧洲人来说简直就 是个奢望。能保持数百年一统江山的大国,在欧洲只有罗马帝国、奥斯曼帝 国做到了,而那也是典型的军国武治,例如公元前47年古埃及被罗马帝国占 领,罗马大帝恺撒凯旋罗马时,展示了他们从埃及掠夺的2822个金冠,每个 金冠重8公斤,共计22.58吨;还展示了白银1815吨。他们一旦停止扩张掠夺 ,缺少外界财富来源,帝国的分裂就不可避免。亚历山大帝国、查理曼帝国 ,都随着用武力征服别国的首领的去世而烟消云散。 有一个关于欧洲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比较:欧洲文明是扩张性文明,一旦 停止扩张就无法生存下去。中华文明是封闭型文明,不扩张也能保持几百年 的稳定。 更有人把这种说法提高了一步:欧洲文明是雄性文明,具有主动性和扩 张性;中华文明是雌性文明,具备被动性和内敛性。 其实,这一切,即使不是全部,至少也有相当多的原因应归结于各自的 货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欧洲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前就是封建领主制国家。被汉武帝驱逐的匈奴, 经过了几百年的流浪,突然出现在了欧罗巴平原上。匈奴强大的武力把日耳 曼蛮族从丛林中驱赶出来,并迫使其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庸。匈奴给了罗马帝 国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不是当时的基督教皇出城劝说匈奴首领阿拉提退兵 ,罗马帝国可能要早灭亡一百多年。不过从那以后,罗马帝国已经奄奄一息 ,直到公元476年,归附的日耳曼蛮族给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击,熊熊大火 把天使之城罗马及其文明烧成一片废墟。欧洲文明之火一夜之间陡然熄灭。 欧洲进入了没有文明照耀的中世纪。自那以后,欧洲再也没有统一过。 直到公元8~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如法国、德国都还没有成型,只有法兰克 、萨克森等部落漫无目的地穿梭在荒凉的丛林中。 欧洲经历了漫长的封建诸侯时代。 有人说,欧洲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然后很快过渡到资本主义社 会;而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的封建社会时间最长,发展 最为成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封建时代”的概念是在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比较中提出来的。1899 年,梁启超在《清议报》第17册(6月8日)和第26册(9月5日)上刊出了一篇名 为“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的文章。梁启超认为,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相同 点在于,它们都依次经历了家族时代、酋长时代和封建时代这样三个时代, 其间中国周代国体与欧洲希腊国体的相同点最多,即同为封建时代与贵族政 治、列国分立。此时政府(即贵族)的权力甚重,过于国君,就像欧洲的所谓 “少数共和政体”或“寡人政体”,尤其接近于古希腊的斯巴达。又由于作 为此社会中之一部分的贵族与平民甚相亲,所以也可以视这一贵族政治时代 为民权稍伸时代。 “封建”一词的英文是feudal,指的是西欧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形态—— 王国中由国王分封贵族,公、侯、伯、子、男等爵位贵族都有自己的采邑, 国王也有自己的采邑,贵族的领地由他们自己管理,他们有自己的亲兵卫队 ,自己发饷,领主世袭等。此所谓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前的封建社会。 但在中国,这样的制度到了战国末期就崩溃了,虽然以后也出现过皇帝 分封有功的大将、亲王等,例如,秦末的刘邦和项羽起兵,就是以取消秦帝 国、恢复封建诸侯为号召的。作为封建贵族出身的项羽,在占领秦宫、逼退 刘邦、分封天下诸侯之后,竟然没有想到自己做皇帝,而是甘于退回故土, 做一个封建诸侯霸主。史书上说项羽贪恋故土,想向故人炫耀。其实项羽出 身封建贵族,他所接受的封建诸侯思想才是其没有自己称帝而去恢复封建体 制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羽是一个忠于自己理想的悲剧性人物。而刘 邦则没有这些思想负担,他很快收回了全国的统治权(除了建国初期被迫分 封韩信等异姓王外),摧毁封建制度,建立了像秦朝那样统一的国家。因此 ,总的来看,之后的中国实行的还是由中央派出官吏到全国各地管理地方事 务、征兵收税的中央集权制度。 用美国汉学家Herrlee G.Greel的话说,就是“二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已 有20世纪超级国家的形态”。 中西的货币理论和实践,由此走向了历史分杈,其具体表现是足值与不 足值之分。 货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私人可以自由生产的货币。此种货币完全遵从市场成本收益和供 需平衡的法则,就跟生产普通产品一样,因此具有内在市场价值,具有商品 的一般属性。此为足值货币。 另一种是国家垄断生产的货币。此种货币由于垄断生产,不遵从成本收 益平衡法则,但遵守供需平衡法则,因此其成本可以远远低于其面值,具有 高额造币利润。此为不足值货币。 如果国家试图垄断货币制造,但由于缺乏防伪技术或处罚威慑力等原因 而使得私人可以偷造货币,致使其与国家造币相竞争,那么造币利润就会下 跌,因此国家造币也基本遵从成本收益平衡的法则。 私造货币的后果,是使得货币面值=造币成本+正常利润。例如,在国家 完全垄断下,面值100元钞票的造币成本+正常利润可能只有1元,但若私造 货币泛滥,面值100元钞票的造币成本+正常利润就可能等于100元。唯一能 解释此现象的是:私造货币泛滥时,通货膨胀了100倍。 所以,是否是金属或者贵金属,或是不是纸钞,不是区分货币有无真实 内在价值的标准。 均衡情况下,足值货币价值决定的货币数量论和内在价值论是统一而不 是矛盾的。如果市场上足值货币数量少,则足值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货币 价值增大。但货币的生产扩大时,边际成本会提高,货币成本价值也会增大 。货币成本价值与正常利润之和等于货币面值时,生产者停止生产。反之亦 然。 因此,对于足值货币来说,价值决定的货币数量论和内在价值论是统一 的而不是矛盾的。 足值货币的足值,是指其市场价值大致等于其制造成本与社会平均利润 之和,而并不是说其市场价值不变。如果足值货币由于数量供给等原因导致 制造成本剧烈变化,则会导致其市场价值发生相应变化。 例如,如果足值货币数量供大于求,则人们会减少其生产供给,从而降 低其边际生产成本,也就降低了其内在价值。这就是货币贬值,即通货膨胀 。 而国家无法阻止的私人生产的垄断货币,其市场价值介于足值货币和垄 断货币之间。 我们很自然地推断出:如果金属货币不足值铸造,但是国家控制金属货 币铸造总量,同时具有高难度的防伪技术,则不足值的金属货币也不会造成 通货膨胀。这跟纸币的原理一样。如果纸币防伪能力极低,则纸币的面值就 将接近于印刷及其纸的成本价值,纸币成为足值货币,这就必然造成通货膨 胀。 欧洲长期没有统一的国家形态,而是分离孤立的庄园经济和城邦经济, 因此庄园之间、城邦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都是私人生产的,没有 国家统一的权威来支持,所以就只能是足值的实物货币。 P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