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4.60
折扣购买: “逆觉体证”与“理一分殊”:论现代新儒学之内在发展
ISBN: 9787100228121
张子立,台湾基隆人。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曾任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哲学系访问学人。研究领域为宋明儒学、现代新儒学与伦理学,特别是从与西方伦理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当前社会的具体情境中,探讨如何进行儒家的现代诠释。
"在儒家理论的相关讨论中,有关“内圣外王”之争议一直未曾止息。笔者以为,若能先行对其从事明确的概念界定,无疑可省去许多无谓的纠缠与争端。以牟宗三与刘述先对内圣外王的概念定义为例,内圣之学对牟宗三而言乃逆觉的良知之教,外王则是民主与科学此新外王;刘述先所指的内圣是以仁心与生生精神为终极托付,外王虽主要指涉政治领域,也可延伸至基于仁心与生生之前提,从事商业、学术、艺术等活动之广义的道德实践。两者虽皆主张由内圣开外王,但我们也可由此发现,内圣与外王两概念可以衍生出诸多诠释,对两者关系界定之差异,也往往会由这些不同的诠释导致。为了概念使用上的统一,我们不妨以内圣指涉道德领域,外王专表政治领域,内圣与外王的讨论,就成为锁定道德与政治两者相互关系之研究。从这个概念界定出发,以第四章的讨论为基础,传统所谓内圣开外王就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内圣外王就某种意义而言,是指政治制度来自人之仁心,不忍人之心为不忍人之政的先决条件。这种道德意识作为政治典章制度所从出之基础的说法,对孟子而言,是政治正当性之指标,牟宗三民主制度开出说,则是此思维之现代表述,在此可以说道德为政治之基础。第二,儒家的道德涵容思想,在个人层面将他人,群体与国家社会视为自我生命之延长与内在要素,这种视社群为自我生命延伸与扩大的态度,可在保障个人自主与尊严的同时,免于西方政治哲学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之流弊,显示出理论上的优点。第三,在传统帝王政治格局中,圣君贤相就成为内圣外王架构中理想政治运作模式,内圣外王之说最被学者所诟病的无疑就是这一点。这种以治人重于治法的思路,不重制度导致缺乏客观法律体系,既造成礼教吃人,亦不能妥善处理权利问题,有鉴于此,内圣外王之说饱受批评也就不足为奇。 基于内圣外王思想可以衍生出几种诠释,对此思想之褒贬,也往往因不同诠释而异。比方余英时曾对内圣外王概念提出批评,其重点主要在于圣君贤相之德治已不合时宜,内圣未必可以直接开出外王,以及内圣工夫有其独立性、不可视为实现外王的手段等三点。本文在后面将会指出,借由对内圣外王做出前述之概念分梳,除了圣君贤相之政治架构有其弊病,宜以民主制度取代,其他内圣外王的相关诠释,事实上仍有其合理性。牟宗三与余英时对内圣外王的看法基本上亦可谓一致。 最后,儒学在采纳民主政治后,双方之磨合还涉及一些尚待处理之理论细节,而须做出相应之调整。刘述先所谓“教化与限权”的两难即是一例。在政治层面,对于执政者与一般民众皆要求基本道德操守,而非圣贤之高标准工夫,方可因应“教化与限权”之两难。另外,民主政治崇尚价值多元,刘述先主张曲通之坎陷也宜应用至个人道德实践,将不同专业人士皆纳入广义道德实践范围之内,提供在民主社会中一种开放的分工合作架构。以下将会指出,除了开放性,此分工合作架构也需要对等性,各个专业领域必须具有同等地位。俾使所有专业者在获得同等尊重的环境下发挥所长,确保民主政治顺利运作。 " "探索儒学发展新方向。 1.刘述先作序推荐:认为对牟宗三思想的剖析、对天人关系的解读等都有不少创见。 2.评述结合,论述系统:以道德与知识之“对列的辩证关系”调和朱陆思想,试图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与当代新儒家之间建造起一道桥梁。 3.触及当代儒学的问题核心:借对牟宗三“逆觉体证”与宋儒“理一分殊”这两个哲学概念的分析,探讨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发展,并构思其未来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