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燕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30
折扣购买: 叶圣陶的青少年时代(图文版上下)/大师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ISBN: 9787535065636
张锦贻,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嘉善。儿童文学理论家、作家、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 已出版的论著主要有《儿童文学的体裁及其特征》《民族儿童文学新论》《发展中的内蒙古儿童文学》《冰心评传》《张天翼评传》《包蕾评传》及《儿童文学原理》《幼儿文学概论》(合著)等。创作中篇童话《小气球奇遇记》,散文集《草原,一个童话世界》《边边的边疆上》,故事集《爸妈快乐小孩快乐》等,深受儿童喜爱。 她的作品多次获“索龙嘎”文学奖、内蒙古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内蒙古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获中宣部等十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特别荣誉奖、建国六十周年“内蒙古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叶圣陶在另一篇文章《略述我的健康情况》中又 写道:“我生后第三年又生了妹妹,再过四年生了第 二个妹妹。大妹妹十三岁时病故。”而叶圣陶大妹之 死,据他的长子叶至善在《父亲长长的一生》中回忆 他祖母所说,是“死于暴病。好端端的,忽然肚子痛 得在床上打滚,没挨到天亮就断了气”。按现在的情 况来说,是没有送医院抢救的。可见叶钟济的艰辛和 艰难,也使叶圣陶少年就识愁滋味。但叶钟济并不因 此去低三下四,阿谀东家,也不去吆五喝六,借势欺 人;只是记须记的账,做该做的事,但求日子过得去 ,儿女快长大。就这样,他常年替吴家管理账务,从 不敷衍塞责,也不虚张声势;虽四季为农人列出租银 ,也绝不鱼肉百姓,不故弄玄虚。他做事笃朴厚道, 宁可自己憋屈,也不给别人添烦;他做人正派诚实, 情愿一生贫穷,也不走歪门邪道。从早到晚,他兢兢 业业地做事,忙忙碌碌地养家,和和气气地待人,高 高兴兴地教子。自少及老,虽嫌刻板,却事事恪守优 秀传统;虽觉愚钝,也处处承扬民族美德。他,虽处 于社会下层,却尽力撑起了这个家,让老人静度晚年 ,让儿女乐于读书。 叶钟济亲手裁好二寸半见方的纸片,磨好不浓不 淡的砚墨,提起不大不小的毛笔,恭恭正正地写下一 个个方块字,然后一天一天、一个一个地教叶圣陶识 字,又买来用木板刻制刷红的描红字帖,耐心地为儿 子把笔:“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 这些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正楷,叶圣陶不知写过了 多少遍,直练到横平竖直,笔笔到位。叶圣陶进私塾 前已识字三千多个,毛笔字也写得工整、娟秀。就这 样,儿女们因感佩父亲而生出敬意,并由此激励自己 。生活勤俭,学习勤恳,做事勤奋,这些优良的品性 都早已深深地播撒在叶圣陶的心田,日后的开花、结 果,也是一种必然。 父亲对叶圣陶,虽说重于学教,但他毕竟年龄大 了,摆脱不了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他自然也看重礼 教。而他首先看重的是祭祀祖辈、承继祖训。每逢过 年过节,就在家中堂屋列排先人灵位,挂好先人遗像 ,摆出先人文墨,然后围拢红桌幔,点燃红蜡烛,焚 起红檀香,默念训语,洒酒膜拜,从而使晚辈在隆重 、肃穆的氛围里激励自己,发誓定当光宗耀祖。叶圣 陶作为叶家的长子,更是磕头在先,祈祷在先,许愿 在先,他曾在一篇题目叫《过节》的散文中记述道: “逢到节令,我们遵照老例祭祖先。苏州人把祭祖先 特称为‘过节’,别地方人买一些酒菜,大家在节日 吃喝一顿,叫作‘过节’,苏州人对于这两个字没有 这样用法。”可见叶圣陶对此留下极深刻印象。每次 祭祀仪式过后,小小的叶圣陶就会感觉到叶家的全副 重担都压在了他的心头上,在这个家庭里、在这个家 族中,他的责任大而又大,重而又重。 叶圣陶父亲一辈子替人管账,钱进钱出,记账销 账,每天不得闲空,却从不出错,从不误事。一是他 为人方正,中规中矩,受到众人敬重;二是他做事周 到,顾里顾外,得到大家信任。他的口碑好、人缘好 。他对亲戚朋友不分上下、不看门户、不计贫富,有 病去探望,有事来帮扶,有难相救援。诸多的来往走 动、纷繁的远近走访中,他也总是让儿子跟他一道, 或坐进乌篷航船,来到一个河埠头;或乘上绿皮火车 ,去了一个古镇里。拜年贺寿,娶亲嫁女,过满月结 弟兄,开店挂招牌,造屋奠宅基,这些亲戚之问的应 酬,朋友之间的联络,都使小小叶圣陶领略到社会现 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在叶圣陶的眼里,任何 情况下,父亲总是说话和气、做事实在,从来不跟人 口角、不与人争执,也从来不敷衍了事、不虚与周旋 。父亲因此交往颇广,助人也得助。叶圣陶对此铭记 在心,践行在即。他自幼善交友,少年、青年时就有 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如顾颉刚、王伯祥是他幼年同 窗,如章元善、郭绍虞皆为少年好友。一生之中,叶 圣陶为朋友费心力、冒风险,而叶圣陶在从小学教到 大学的历程中,又凝聚着多少朋友的情谊啊!可见, 叶圣陶父亲的言行,正是一种示范、一种无形的引导 。与此同时,苏浙一带的民俗风习、古镇风光,也在 叶圣陶心底积淀成为一种社会世相和时代状态,成为 他创作的背景和素材。 由此可见,叶圣陶父亲对儿子确有很高的期望。 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也希望儿子能有更多的见闻、更 广的见识。因此,在田主每一次到乡村收租需要他跟 随记账时,他就带上叶圣陶。他要让叶圣陶看看长江 流域冲积平原上一块块灌满了河水的稻田和开遍了金 黄色小花的油菜地;看看一丛丛疏密相问的竹林,一 个个广大茂盛的桑园,以及树上结满了胖嘟嘟的水蜜 桃、扁乎乎的蟠桃的桃园;看看正在吃着青草的、长 着弯弯角的深灰色的水牛和长着短短角的褐黄色的黄 牛,以及让牛驾着耕地的犁铧、耙子;看看长在河滩 上、田埂头、草地边的马兰头、荷花头和各种鲜嫩的 野菜;也看看农人住的阴暗潮湿的茅草房屋和铺在板 子上已经变成乌黄色的破席子,以及因无人看管而哭 得声音嘶哑的小不点孩子;再看看脸色灰黄的农人怎 样被逼着把金灿灿的稻谷担进田主家高大的粮仓,怎 样把甜蜜蜜的桃子放进田主家宽大的竹筐。这一切, 一次次地印进了叶圣陶稚嫩的心底。永永远远,他不 忘记江南水乡的清爽、清秀、清丽;长长久久,他不 忘怀种田农人的辛勤、辛劳、辛苦。只是,幼小的他 还弄不清城里城外为什么如此的不一样!弄不懂富人 穷人为什么这样的不平等!他的眼前总是出现担粮农 人的身影,他的耳畔总是响着哑嗓小孩的哭声。他感 同身受,心怀不平,同情,爱怜,郁闷,愤怒,充满 在、压抑在他的小小心房。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 国难当头,叶圣陶人在上海,从报纸上读到江南农村 凋敝、农人困苦的报道,他竟以童年时的生活体验、 积累,一口气写出了著名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 父亲自身的为人之道以及有心的实际引导,是对 叶圣陶的无形陶冶和无声教诲。几十年后,叶圣陶当 了新中国的 长,他说,教育不是说教,教育是 一种熏陶、一种影响。这是他幼小时就领会了的。 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