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试一次就成功:被拒绝的勇气
作者简介
他是知名作家,22岁获得新诗学会优秀青年诗人奖,其作品在中国大陆销售超过千万册。他是高校名师,31岁开始在纽约圣诺望大学教书。他是知名画家,一幅画售价过百万。他是励志大师,被称为影响千万人的“人生导师”。他也是华人家教的典范,被称为“青少年心灵沟通专家”。他以自己的版税收入,在中国大陆地区捐建了四十余所希望小学,还帮助两百多名大学生、中学生就学。
内容简介
" 外出旅游的时候,常看见名人的“题句”。你知道我印象最深,而且最有感触的是什么词吗? 那是我有一年去九寨沟,回程在路边一个叫“山菜王”的餐馆,见到客人写在墙上的打油诗——“花衣裳,红脸庞,青稞酒,山菜王。羌寨是我家,永不接电话。” 我对最后那句“永不接电话”特别有感触,因为虽然忙里偷闲去九寨沟,同行的朋友却总在讲电话。在旅馆,半夜听见他房间的手机响,声音特别大,害我睡不安。连走在九寨沟风景区,正心旷神怡欣赏美景时,也被他的手机干扰。 我有一次火大了,问他为什么不能把手机关上。 他居然耸耸肩,说关了电话会不安心,怕有什么急事发生,自己不知道。 于是我发现,不带手机会死、不开手机会慌,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人的“精神病”。 【刘墉经典语录】 能忍人所不能忍者,必能成人所不能成。 你知道我为什么提这个吗?因为当我说在中国台湾经常看见年轻人手上攥着电话,上面一闪一闪的,连半夜都开着,好像有接不完的电话时,你笑着说在美国也这样,许多同学连睡觉都开着手机。你妈妈则接过话:“维妮的妈妈说她夜里三点还在被窝里打电话呢!”对上班族而言,常开着手机,还有点道理,因为世界愈变愈小,很可能半夜三更有地球另一边的电话,事关业务,不能错过。但是难道学生也要如此吗?你们也炒汇率、搞期货吗?如果没什么事,手机还非开着不可,连洗澡睡觉都得带着,就是有了“强迫性行为”。 我当然了解你们手机不离身的心理。那是因为你们大了,要一步步离开父母、出去独立了。“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变得比家人更重要。也可以说,你们好像上了驶向人生彼岸的船。当岸上的父母不能再依靠,你们非抓紧船和同船的朋友不可。手机则好像船上的无线电,随时可以呼救。接到朋友电话,更表示有人关心。我想起三毛在世的时候,常深夜写信给我,我们却从未半夜拿起电话打给对方。因为我们彼此体谅对方可能正在工作,那泉涌的文思不可被打断。我们也知道如果总在创作的时候聊天,彼此都不能产生好作品。于是我要问:你们是学生,有那么繁重的功课,有那么多该专心学习的东西,却为什么总开着手机? 如果你等电话,那“等待”会让你分心;如果你不等电话,又何必放个随时可能打扰你的东西在旁边?或许你要说,朋友很重要,不能跟父母走一辈子,但朋友可以。问题是,朋友一起走,应该彼此提携,不是彼此牵绊。如果你们天天把时间、精力耗在电话上,还可能有高的成就、走向人生远大目标吗?朋友之间讲义气,当朋友有难,当然应该救。但是救人也要有条件、有技巧。你知道当你解救溺水者的时候,应该由他的后面接近吗?因为你由前面靠近,他可能在慌乱中把你死死抱住,使你们两个都沉下去。你知道有时候,救生员甚至一拳打昏溺水者,再拖上岸吗?因为打昏他,还能救他一命。不打昏,可能两个人都没命!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和朋友一天到晚讲电话,两个人可能“抱着溺死”。当你发现朋友太爱打手机时,则应该狠狠给他一拳,对他说:“对不起!我要关电话了。” 我曾再三对你引述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话:“在你爱别人之前,要先爱自己。因为你自己也是人,你连自己这个人都不能爱,哪有资格去爱别人?”今天我要对你,以及每位年轻朋友说:你们要有自我期许,先把自己的功课搞好,要求每个人尊重你的时间,使你能成功,将来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一个不知在重要时刻把手机关上的人,是不懂得说“不”的。然而喜欢总说“是”的人,却会尊重说“不”的人。因为当你能说“不”,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是”。当你常不开手机,别人才会高兴地喊:“哈哈!你终于有空接电话!我终于找到你了!” 【刘墉经典语录】 能控制情绪的人,才能有大的担当。甚至可以说,愈是高等的动物,愈能控制情绪。 你知道狮子在草原上如何狩猎吗?它慢慢地压低姿势,悄悄接近猎物。这时候,它的脸真是满布杀机:牙齿外露、嘴角上掀、瞳孔缩小。但是它不叫。 它能忍着自己的冲力,冷静地一步一步接近猎物,到最有利的位置,再纵身而出。" "1.华人心灵导师刘墉,教你如何将“烂底牌”打出王炸!此书是其以女儿为对象写的“成功三部曲”终结本,记录并指出了年轻朋友在成长阶段面临的和将要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教会我们如何应对挫折、如何打破偏见、如何平衡社交与学习。 2.一部写给年轻人的情绪管理指南。如何正面对抗坏情绪是当下年轻人的必修课,而本书教会大家从“无意识的压抑或发泄”到“有意识的宣泄与表达”再到“有意识的觉察与成长”,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年轻人。 3.年轻一代的“抗挫”手册,获得成长的勇气。在充满逆境的当今世界,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人的智商、情商,更取决于人的逆商。而流行“丧文化”的年轻一代,更需要习得“逆商”提高“抗挫”能力,让我们在成长途中不缺少“再试一次”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