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二十年(我与留守学生的二十年)](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0910/23/20200910233032364.jpg)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20
折扣购买: 一天二十年(我与留守学生的二十年)
ISBN: 9787514230246
冯灿梅,乡村女教师,湖南湘乡人。 1996年毕业于湘乡师范学校,同年任教于湘乡市育塅乡安乡小学(不完全村小,后因生源不足被取消);2005任教于育塅乡育红中学;2011年到育塅乡偏远小学石泉支教一年;2012至今任教于育塅乡上山学校。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小学,冯灿梅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她既是留守学生心中的“母亲”,亦是再现留守学生一颦一笑的文字“摄影师”。 作者曾在《青春》《青春文学》《教师文学》《今日女报》《校园文学年度佳作》《湖南广播电视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作品,并有《微光博物馆》(湖北教育出版社)《致大世界里小小的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等合著作品。
学前班的课堂 一场秋雨一场寒,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一天比一天强,空旷的操场上,寒 风裹挟着雨丝,扭转着、旋飞着,地面上,湿漉漉地闪着亮光。 校门旁几棵树龄不长的桂花树在连续几场冷雨的凌虐下,更加显出几分伶 仃萧瑟,然而,叶片却被雨水冲洗得越发黛绿发亮。 我沿着教学楼一楼的走廊朝东头学前班教室走,身体尽量靠里,头的上方, 是楼道没能挡住的斜飞的雨丝,一层一层,不疾不徐,浸湿了走廊的地面。 一群孩子团团拥堵在走廊尽头的教室门口,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叫唤。 隔得老远,看见我朝他们走过去,他们口中发出的音符便迅速统一起来,整齐 而富有节奏地喊着:“冯老师——来了!冯老师——来了!”循环了几次,像 是完成了某项神圣的任务,你推我搡急匆匆往教室里跑去。 我刚踏进教室,还没来得及打量教室里的情形,曾家纯就像皮球一般从一 张松木矮桌后冲出,又一个急刹车在我跟前站住。他将手臂一伸,小拳头展开 来,一颗方方正正的糖安静地躺在手心,“老师,给!”他扬着的脸认真严肃, 仿佛是在献出他最宝贵的礼物。 小男孩儿并没有咧嘴笑,但神情中却有一抹无形的暖意,那是因为他紧抿 嘴唇时右脸颊露出的一个深深的酒窝带来的。脸颊上方,明亮的双眸闪耀着深 山泉水般纯净的希冀。他穿一件深蓝色的棉袄,这种深沉、压抑的色彩没能掩 盖住他身上的光亮,反而映衬出男孩红润的脸蛋更加生气腾腾。 他希望我能接受他献给我的糖果。 孩子浑身上下散发的热情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仿佛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 工作琐事带给我的烦闷。 我微微一笑,伸出手,他将小手一翻,整个拳头都落在我的掌心,糖果也 随之落下。我刚要说“谢谢”,又有一个男孩冲过来,塞给我一颗同样的糖, 然后,第三个、第四个……我的前后左右围满了热情澎湃的孩子。当我接过他 们送来的“礼物”,孩子们就兴奋得像一只只小兔子蹦过来、跳过去,看看我、 看看他们旁边的另一个孩子,或者谁也不看,只是自顾自地“咯咯”笑起来。 这是一种只有孩童才拥有的单纯的快乐。 这快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净化功能,它能冲走一个成年人面对工作与生 活时所有庸碌的忧恼——我的笑意更深了,由着他们把我的心灵牵引到童年。 因为我的笑,这群穿着厚实冬衣像小熊一般圆滚滚的孩子们更欢乐了,一 个个前俯后仰、乐不可支。 我在学前班一周两节课,讲健康知识。 欢声笑语后,孩子们情绪高涨,上课效率倍增,坐得一个比一个端正,小 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内容很快就讲完了,离下课还剩十来分钟,我让他们在 教室里自由活动:玩儿玩具、翻图书,也有性格安静的孩子拿水彩笔画汽车、 画房子、画爸爸妈妈一左一右牵着自己的小手,还有几个把小脑袋凑在一起, 你一言我一语,像小大人一般交谈的…… 我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看着他们。 教室的门窗都关着,风、雨、清寒的冷空气都被阻挡在外面。一个孩子朝 我走过来,手里拿着一辆红色玩具小汽车。哪怕是作为玩具汽车,它也是微型 的,比一块橡皮擦大不了多少。孩子献宝似的对我说:“喏,小汽车。”我接 过来,把小汽车摁在地面往后一拖,车轮往后旋转,手一松,小汽车便猛地往 前冲去……很快,更多的孩子凑了过来——这个拿着蓝色的一只手便可握住的 变形金刚,那个拿着一张五角钱的纸币神气地晃啊晃……不到一分钟,我身边 又围了一圈孩子,他们向我展示从家里带来或从商店买来的零食、玩具。 有几个孩子握着一根从外表看起来像打火机的管状物体,告诉我里面装的 是饮料,酸酸甜甜的很好喝。其中一个男孩张大嘴巴,固定成发拼音字母“a” 的嘴型,示意我学他的样子,他要喷给我尝尝。 我偏头躲闪:“好像打火机啊,我不喝。” “不是打火机!不是打火机!”除了男孩子,女孩子也加入进来,大家纷 纷向我辩解。 像打火机的喷剂离我更近了,搭在小开关上的肉嘟嘟的手指头好像随时会 摁下来。我赶紧用手挡住脸,又探出头再看看,说:“像手枪!我觉得像手枪!” 这下可好,他们把身体移得离我更近了,上半身倾斜过来,简直要俯冲到 我身上,一面拨开我挡在前面的手,一面将喷剂伸到我的嘴唇前。 “不是手枪,不是手枪,是饮料!” “很好喝哦,酸酸的哦。” …… 天哪,这是什么架势!好吧,我无奈地张开嘴,指指其中一个孩子,说: “你来。” 他的手往下用力摁了一下,瓶里的液体像水雾一样喷在我的嘴角。孩子们 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四散开去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12 岁前的孩子,最需要感受到母爱的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牵动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各级政府部门主动作为,拓宽留守儿童问题破解路径;各乡村学校主动负责,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社会各界全面呼吁,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面对留守儿童的乡村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亲人,甚为父母!这些敏感的孩子需要亲情的关怀,需要人生的指引,孩子们的老师便是承担这些职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