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强迫(可解的真相大字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客观的临床表现与主观体验 雅斯贝尔斯的理解概念,曾对精神科医生产生过很大 影响。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精神科医生,都认同“追溯神 经症患者症状出现之前的心理活动轨迹,有可能了解其出 现症状的原因”。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便追溯症状出现之 前的心理活动轨迹,也难以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这也是 神经症与分裂症的区别。因此,一旦神经症患者开始出现 分裂症症状,精神科医生的诊察方式就可能发生变化,也 就是以无因果关系为由,而放弃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只 记录出现的症状。 针对发育障碍患者,治疗者的诊察方式也可能发生同 样的变化。在确诊之前,治疗者可能努力了解患者言行背 后的心理活动,比如有怎样的情绪,是怎么思考的。而一 旦确诊,治疗者就可能不再关注患者的内心,也不再提供 相应的支持。如果是发育障碍,治疗者就可能转而关注患 者在人际互动、言语交流方面存在的困难;如果是注意缺 陷多动障碍,治疗者就可能关注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冲动等行为特点。治疗者的关注焦点变了,从了解患者 内心,转到客观地观察行为,寻找与诊断标准相符的地方 。笔者将这种视角称为外部视角。 治疗者视角的变化,会对患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实 际上,患者对此非常敏感,能准确地感知治疗者关注自身 的哪些方面。具有发育障碍的人原本就不善于人际互动, 如果治疗者放弃了解他们的内心,那也意味着治疗者放弃 了尝试与他们进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际互动、 言语交流障碍,既是本人面临的障碍,治疗者、家人、朋 友、同事等也负有其责。 事实上,即便存在发育障碍,患者也同样有各种各样 的想法、愿望、情感。他们也许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但 确实同样在思考、感受、向往。治疗者、家人和任何与之 有接触的人,都应注意观察其言行,尽量从其角度出发, 感其所感,思其所思,想象本人未能付诸言语的内心活动 。 言语交流困难,也许就是对什么感到不安或紧张的表 现;惊恐发作,也许是由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产生 的焦躁感所致;固守自我秩序,也许是自信丧失或对未来 不安加剧的表现。当然,客观地把握症状很重要,可同样 重要的是要理解患者本人是如何体验的。在精神科临床, 如果不关注患者的体验,任何治疗或支持都可能功亏一篑 。 自然,在临床上,任何只偏重客观临床表现,或是只 在意主观体验的做法都不可取。只有两者并重,才有可能 取得最佳效果。 发育障碍的迹象 诊察中出现哪些情形就可怀疑患者是发育障碍呢?有 时是患者成长、成年后的人生轨迹中发生的事件,有时也 可能是患者不经意间的言行,让人发现发育障碍的迹象。 这样的迹象一再出现,就有可能得出疑似发育障碍的诊断 。以下是笔者在诊察中发现的发育障碍迹象。 (1)透明性与不安。有些具有发育障碍的人,给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