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1.10
折扣价: 0.88
折扣购买: 蒋百里传
ISBN: 110181313
一、浙江求是书院 清朝末年,浙江出了个二门三翰林的佳话:名翰林陈豪的长子汉第(字 仲恕)、次子敬第(字叔通),先后都点了翰林。后来仲恕主持过杭州有名的 求是书院,这个书院就是浙江大学的前身。蒋方震(字百里)曾在这里学习过 。 一九三八年,百里代理陆军大学校长时,由衡阳道出桂林,忽然想起老 师陈仲恕以高龄避居上海,专靠画竹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晚景非常清苦, 便曲衡州中国银行汇寄五百元接济了他。陈先生收到汇款的第三天,从报上 看见百里病逝宜山的噩耗,不禁悲痛万状。百里多才多艺,尤以军事学驰名 海内外,国家正在危急关头,而百里撒手以去,无论公谊私情j栋先生内心 的难过都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采访百里的早期生活,一九四七年春末夏初的一个佳日,我由上海 往硖石,专程去访这位饱经世变的老人。陈先生年已七十四岁,精神兀自饱 满,记忆力也未衰退。从他的口中,我得知百里幼年生活的概要,深幸此行 不虚。 随后我又访问百里的老窗友钱均甫先生。他和百里同年生,此时也是六 十五岁的老人了,他似驻颜有术,望之如五十许人。他和百里订交于己亥岁 ,那一年,彼此都只十八岁,以文字互契而成莫逆。百里东渡求学后,托钱 每逢年节到硖石省问他的老母,他俩的交情是从少年时期建立起来的。 我由海宁回上海后,又承百里的姪儿慰堂先生寄来年表一纸,供我参考 。 我写《蒋百里传》,不想仿照往日作传的笔调,用“生而岐嶷”、“具 有宿慧”这类字眼来烘托他的天才。不错,人类的天才有丰有啬,百里是一 位天才丰富的学者。但我认为,一个人性格之养成,思想之孕育,以及其一 生事业之所归趋,与其说受了天才的支配,不如说受了时代和家庭环境的影 响。百里后来以建设现代化国防为其中心思想,是由十九世纪后期内忧外患 的形势所促成的。 一八八二年(光绪八年),百里出生于浙北硖石镇的一个大族之家。他的 祖父光煦(字生沐)是个著名的藏书家,刻有《别下斋丛书》问世,不幸洪杨 起义时,庐毁书亡,光煦亦随而谢世。光煦生有不少儿女,他所钟爱的幼子 因病早殇,殡殓时他在亡儿的胳膊上做了暗记,祝其“来生再见”,不久就 得了个晚年子,就是百里的父亲学娘(字泽久)。学■生下来的时候,不但相 貌酷类亡儿,而且声音动作无一不肖,这本是血统上不足为奇的事情,亲友 们却故神其说,硬说是亡儿“再世投胎”,光煦也就信之不疑。但学娘生来 右臂残缺,动作比较迟钝父亲和诸兄便又视为畸形儿而加以歧视。学■忿而 弃家出走,想到庙里当和尚,走到半路上,就被一位行医的父执带回海盐家 中,授以岐黄之术,并帮助他娶了一位孤苦伶仃的杨氏女。从此学娘继承了 行医的行业,经常往来于海盐,平湖两县,偶尔也回到海宁老家来探望兄弟 姐妹,但都越宿即行,有如作客一样。 百里的母亲是个知书识字的女人,一八八五年百里呀呀学语时,太夫人 授以方块字,随后年龄稍长,又向他讲述《封神榜》、《西游记》的故事, 他听得眉飞色舞,有时溜到镇上小茶馆里,爬在茶客喝茶的桌子上,大声讲 述姜子牙登台拜将,孙行者大闹天宫,讲到情节紧张处,他倏地把小圓眼儿 一瞪,小辫子一抖,茶博士和茶客们都被他逗得笑了起来。有时他召集邻儿 编为两队人马,演习行军对阵,他自己俨然是个发号施令的大将军。一次, 他的指挥棍失错打伤了某家儿童,那儿童的家长跑出来问罪,全军便哗然溃 散,而大将军也就悄然不知去向了。 一八九二年(光绪十八年)百里十一岁时,父亲叫他回原籍(海宁)附读于 蒋氏家塾,因其记忆力特强,深为塾师倪勤叔先生所器重,除授以《五经》 及制艺文外,还教他临摹灵飞经书法。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百里十三岁 ,正当甲午战败的一年,中国以亚洲的第一大国,被蕞尔小国日本所败,驯 至忍辱求和,割地赔款,百里所受刺激很深,这是他后来弃文习武和建立国 防思想的动机。不料祸不单行,他的父亲也在这一年染疫逝世,他往海盐迎 榇归葬,并奉母回原籍海宁定居。 一八九八年百里十七岁的那年,考中了秀才。做了秀才就有坐蒙馆的资 格,他因无力继续应考,便在距镇五里的伊桥镇孙家做了塾师。他有一位族 人在桐乡做塾师,桐乡是海宁的邻县,他因事往访,恰逢那户人家办丧事, 族人留他坐在书房里等候。他实在坐得太无聊了,便信手翻阅案头豹书文消 遣,无意中翻到桐乡县令方雨亭所拟的“观风卷”,百里把上面所载的题目 抄下来,带回伊桥镇,写好了文章,如期送往桐城县衙门交卷。原来,清朝 官场中有一项规矩,一位新官上任,出题目考试属下的莘莘学子,以测验当 地的学风,这是科举之外的另一种考试,考取后给以一定的奖金,这种试卷 就叫做“观风卷”。 百里的文章受到方县令的极大赏识,考取了超等第一名,并立即派员调 查了这位考生的住址,请他到桐乡相见。在那官权极重的时代,一位县令就 等于南面称尊的“百里侯”,这件事情马上轰动了硖石、伊桥两镇,人人都 知道海宁出了一位天才洋溢的神童。 方和百里一接谈,知道他做教书匠只是为了家贫亲老的缘故。这位县太 爷倒很开明,不主张沿着科举的途径猎取功名,却以“天才不可埋没,应求 实学以成大器”勉励百里,此语正合百里的心愿。恰好方县令准备到杭州接 洽公务,就把百里带去,介绍他到求是书院求学,一切费用由他供应。 说也奇怪,浙江本为人文荟萃之区,而在前清末年,浙江文化之启迪和 民族意识之发扬,却是由几位福建人推动起来的。当时的杭州知府林迪臣、 海宁州知州林孝恂、桐城县令方雨亭,一色都是福建人。求是书院就是林太 守所创立的。他在杭州一共创办了三个新学堂:一是求是书院,相当于大学 或高中程度;二是养正书塾,相当于初中或高小程度;三是蚕桑职业学堂, 聘有日本教师,培养纺织人才。这三个学堂的优材生,均由林太守亲自选拔 ,资送日本留学。 林太守著有《求已录》一书,书中收集中国自古以来恕道精神的故事, 勉励学生严于律己j恕以待人,由修身而及于家国。这是以上三个学堂学生 人人必读之书。方林二人为同乡莫逆之交。方的政声最受人民称道的,就是 审案不须下跪,他用了一位不识字的裁缝做县衙门里的号房,他认为不识字 的人是不会舞文弄墨的。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