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茶禅(精)/未名典雅生活
ISBN: 9787301317891
过清贫生活 今天雨水节气。想起日 本曹洞宗良宽禅师的诗: 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 真。 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 薪。 谁问迷悟迹,何知名利 尘? 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 伸。 细细读来,心中充满温 馨。生而为人,生活在这个 尘世之间,所需其实并不是 很多。有粗布衣裳可以蔽体 ,有简单饭蔬可以果腹,有 一间茅草屋可以遮蔽风雨, 身心安稳,就已经很富足了 。何况囊中有米,灶边有柴 ,几上有茶、有书,夜雨菲 微,清寒入室,伸长双脚躺 在破败草屋里,听雨声淅沥 ,诵古德诗偈,与世无争, 与人无求,还有什么能比这 样的清贫生活更让人心生欢 喜呢? 良宽禅师(1758—1831 )一生,住草庵,行乞食, 过着孤独清贫的禅隐生活。 在旁人看来似乎穷困不堪, 可禅师却是快乐无比。他始 终保有着一颗童心和满怀慈 悲,在乡野山林间践行着佛 陀的教诲,修行着自己的道 业。他是影响日本最为深刻 的禅僧之一,不是因为他有 什么伟大的著作或者高深的 言论,而是因为他能身体力 行,将禅宗教理落实到个人 修行生活中,并影响他人, 潜移默化,仿佛春夜细雨, 沁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 “若知足,虽贫亦可名为 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 贫。”这是日本作家中野孝 次《清贫思想》一书中的一 段话,也是对良宽禅师一生 禅修的总结。所以清贫不单 指生活所需匮乏,还包括 精神生活的贫瘠。老子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有“ 知足者富”一统,王弼注解 :“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 保福禄,故为富也”。中国 古德也说:知足者常乐。知 足,衣食住行能满足正常生 理需求即可,若再有所求, 就是贪欲了。生活上的贫困 并非真的贫穷,如果精神上 也陷入贫困,那就是真正的 贫穷了——迷失了真心本性 、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贫 穷之人。 “过清贫生活,重建人格 尊严”(《岭上多白云—— 南山如济的茶隐生活》)是 我多年来一直提倡的生活理 念。过清贫生活并不难,难 的是放下身心,使自我人格 在清贫生活中得到锻炼和升 华。清贫生活所需无多,一 瓢水、一箪食、一囊米、一 束薪,如此而已。而精神的 负累却很难放下,需要艰苦 修行。只有放下我们目前所 拥有的,无论是生活上的, 还是精神上的,才能真正得 到解脱。 人的生命之所以多姿多 彩,是因为在基本生理需求 外,还有宗教、哲学、文化 、艺术、道德、伦理等精神 层面的沁润和坚守,使生命 得到升华,使人格尊严得到 维护。没有尊严的生命是卑 微和可耻的,《礼记》里引 用孔子的话说:“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 女,就是人类生命的基本需 求。除此以外,“仁、义、 礼、智、信”是人类的精神 需求。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 清贫生活理念在当下显 得尤其重要,不仅因为经济 危机所带来的物质匮乏,更 因为人类精神的虚无和贫瘠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 这样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解决之途,除了社会环境改 善和加强教育之外,提倡清 贫生活理念也是一个很好的 方式。只有精神上的富足才 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足。 目前社会上铺张浪费之 风盛行,特别是一些权贵暴 富之家,最喜欢攀比显耀; 这种炫耀浮夸之风甚至扩展 到了国外,豪车、豪宅四处 炫耀,影响极其恶劣。反而 是传统的书香门第,懂得节 俭惜福,处世待人尤其低调 ,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尊敬。 所以提倡清贫生活理念,不 仅符合当下国际社会的“普 世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精髓所在,值得我们 深思。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