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癫狂:群体性疯狂与大众幻想

大癫狂:群体性疯狂与大众幻想
作者: (英)查尔斯?麦凯著 冯春译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9.50
折扣购买: 大癫狂:群体性疯狂与大众幻想
ISBN: 9787515835105

作者简介

查尔斯?麦凯 19世纪苏格兰著名学者,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著名诗人、词作家。早年于法国生活,曾于伦敦和布鲁塞尔接受教育。一生从事传媒行业,曾在《泰晤士报》等英国多分报章任职记者和编辑,其主要著作有《大癫狂——群体性疯狂与大众幻想》《歌与诗》《伦敦史》《苏格兰低地词典》等。

内容简介

第一节 花花公子约翰·劳 约翰·劳是密西西比计划的策划者,是他制造了 1719 年和 1720 年的那场 大阴谋。有的历史学家说他是个骗子,有的说他是个疯子,评价不一。由于他的计划给太多人带来了不幸,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用这两个词来称呼他。在 100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这样称呼他是不公平的,约翰·劳既不是骗子,也 不是疯子。表面看他在骗人,实际上他也是受骗者之一;表面看他在犯罪,实 际上他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对银行的运行规则了如指掌,比当时的任何人都熟悉金融问题;他所建立的系统之所以轰然崩溃,不仅是因为他的过失造成的,更多的是因为那个时代民众的愚昧。 约翰·劳于 1671 年在英国爱丁堡出生,是家中长子。他父亲经营金器店和银行,积攒了大笔财富,并成为一块领地的主人。父亲想让儿子尽早明白银行系统的操作规则,所以,约翰·劳刚满 14 岁就被带到会计室,艰苦工作了三年。约翰·劳对于数字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在算术方面显示出非凡的才能。17 岁时,他已经是个身材健壮的美男子了,虽然脸上因为出过天花而疤痕累累,但仍然很讨人喜欢。但这时,他开始不务正业了,整天穿得气度不凡,纵情于享乐生活。他很受女人欢迎,女人们都叫他“漂亮的劳”;男人们则对这个纨绔子弟很反感,称他为“浪荡子约翰”。1688 年父亲死后,他终于从烦琐的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带着继承来的地产收入,跑到伦敦闯荡世界去了。 在伦敦,他挥金如土,成了赌场里的常客。他在输赢概率上做了精心细致的计算,再加上胆大心细的特质,所以他不断赢钱,几乎从无失误。 很多赌徒都嫉妒他,也有许多人整天围着他转,他押什么,就跟着押什么。 在情场上,他同样是个幸运儿。他年轻、富裕、聪明,并且有魅力。上流社会的太太、小姐们都注意到了这位英俊潇洒的苏格兰男子,即使是最高傲的女士也会向他含情脉脉地抛媚眼。 可惜好景不长。在九年的放荡生活之后,他成了一名不可救药的赌徒。他越赌越大,终于有一天,他输掉了所有的钱,而且要抵押地产才能结清赌债。 祸不单行的是,由于某件桃色新闻,他卷入了一场决斗,并当场把对手射死。当晚,他被逮捕归案,可是又奇迹般地逃脱了制裁,消失得无影无踪。法官们受到抨击后,只好在报纸上悬赏,通缉约翰·劳。 在通缉令中,这样形容他:“约翰·劳上尉,苏格兰人,26 岁,肤色黑,身材匀称,约有六英尺(约 1.83 米)高。脸上有麻子,鼻子很大,口音很重。”这种漫画式的描写太过笼统,所以他并没有遇到多大阻碍就成功地逃到了欧洲大陆。他在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法国等国家游荡了 17 年,这使他对欧洲各国的贸易和资源的情况异常熟悉,而且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没有纸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繁荣。 不过,在这 17 年中,他的成功主要还是源于赌博方面。在欧洲的著名赌场里,他都颇有名气,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精于计算、最能把握机会的人。据《世界传记》记载,他先是被逐出威尼斯,又被赶出热那亚,因为他在赌博方面实在太有名了,给当地年轻人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严重影响了当地的道德水准。后来,约翰·劳结识了法国的旺多姆公爵、孔德亲王和放荡不羁的奥尔良公爵。奥尔良公爵十分赞赏这位苏格兰“冒险家”,愿意做他的保护者。他们交往频繁, 劳每次见面都要向公爵宣讲他的金融主张,因为他知道公爵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在政府决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715 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去世,继承人年仅七岁,奥尔良公爵被指定为摄政王。当时,法国财政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国王腐化堕落,各级官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个法国经济秩序一片混乱。国家的外债高达 30 亿里弗赫,而每年国家的税收只有 1.45 亿里弗赫,其中的 1.4 亿要被政府花掉,剩下 500 万用来支付 30 亿外债的利息。摄政王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有人甚至建议摄政王召集议会,宣布国家破产。幸好,这个过于大胆的建议未被采纳。 最先被采纳的措施是重铸货币,这个自欺欺人的办法不但没有缓解状况,反而使货币贬值了 1/5,全国的商业运行也都陷入到混乱之中。 为了挽救经济,国家成立了一个裁决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贷款承包商和税收承包人的不法行为。当时,法国国民对税务人员恨之入骨,因此,当税务人员被传唤到法庭交代罪行时,全国民众一片欢腾。国家还设立了司法院,鼓励告密,并对犯罪人严加惩处。巴士底监狱很快就挤满了囚犯,全国各地的大小监狱也人满为患。在税收的名义下,政府向所有犯人出手,狠狠地处以罚款。不过,由于各个行政部门都趁机贪污,所以尽管罚款很多,但中央政府的收益并不大。朝廷大臣以及他们的妻子、情人早已将大部分罚款据为己有。比如,有一个税收承包人应被罚款 1200 万里弗赫,但一位伯爵把他叫到自己家中,提议道,如果对方愿意交 10 万克朗的好处费,就可以免除罚款。“伯爵先生,你说晚了,”这位承包人说,“我已经和你的妻子达成了协议,她只要五万。” 就这样,政府征收到 1.8 亿里弗赫,其中的 8000 万用来偿还外债,剩余的一亿全都进了大臣及其亲属的腰包。几个月过去了,所有罪行严重的富人都受到了税收惩罚,罚款的对象逐渐 转向其他人。由于告密者可以得到巨额奖赏,所以正直的商人也被牵连,他们被带上法庭,欺诈罪、勒索罪甚至谋杀罪等莫须有的罪名纷纷被安在他们头上。一年之后,在一片埋怨声中,政府不得不停止这些措施。裁决委员会被解散,国家也宣布大赦。 在这场财政乱局之中,约翰·劳出现了。 1.专业作者,百年畅销 查尔斯·麦凯,19世纪苏格兰著名学者,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著名诗人、词作家。作品出版于1852年,至今仍不断再版,畅销不衰,被现代的金融投资领域奉为“圣经”。 2.权威榜单推荐 《财富》杂志“75本商务必读书”榜单 《金融时报》“10部最佳金融作品”榜单 3.好用也好读 不管你是企业家、创业家、中层领导、基层职员还是职场小白、销售大拿都会从中汲取到养分,“羊群效应”“群体热潮”是亘古不变的商业钻石。 即使对金融投资没兴趣,本书也很好读,这是一本人类疯狂行为的编年史:花花公子约翰·劳摇身一变成为法国首相的得力助手,怎么做到的?传说中的“圣母的眼泪”竟引得人们争相购买?一支郁金香竟是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一个莫名其妙的语言竟让伦敦变为空城?200年前的的“流行语”竟是“网络热词”的前身?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