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彼得·德鲁克全集)

新社会(彼得·德鲁克全集)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译者:石晓军//覃筱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64.50
折扣购买: 新社会(彼得·德鲁克全集)
ISBN: 9787111601012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09年—2005年),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与“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他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近30篇文章,本书收录的《自我管理》是《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来重印次数*多的文章之一。

内容简介

第1章 新社会秩序 1928年,**次世界大战以后*繁荣的时期, 亨利·福特正式宣布大规模生产新纪元的到来,他 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机器,新的救世主”代表了他 的思想。列宁同样将技术视为“福特主义”的关键 组成。列宁是20世纪初期福特*大的崇拜者之一, 他提出的口号,***就是“***加电气化 ”,**表明他对这个新原则,也是他急需采用的 新原理,持有一种**的技术化的观点。 早期探索时期的这种天真的乐观主义早已随风 飘逝了,1929年的经济崩溃标志着它的寿终正寝。 即使是那些大规模生产的反对者和批评者,自1929 年以后他们一直占着上风,也是以一种机械的原则 看待大规模生产的本质。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美 丽新世界》(Br**e New World)一书中认为,技术 是罪魁祸首。这本书出版于经济大萧条的*低谷时 期,表达了对先前雄心壮志的失望。同样,在卡雷 尔·恰佩克的《罗索姆的**机器人》(R.U.R.) 的科幻戏剧中,技术也是罪魁祸首,这个戏剧还发 明了“机器人”(robot)一词。在查理·卓别林的 电影《摩登时代》(Our Times)中,技术也被描写 成人类社会的敌人。无论亨利·福特的“机器,新 的救世主”和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在看待 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是多么迥乎不同 ,其实它们的本质都是相近的,它们都是以技术的 视角看待新的工业化革命。将工业革命的原则视为 一种新的技术、一种新的机器或一种新的使用机器 的方法,一种新的组织非生命的、物质性力量的方 法。人们过去讨论得*多的关键议题就是“人服从 于机器”。 但是,如果我们切实地分析一下这个所谓的“ 新技术”,我们会发现它根本就不是什么“技术” ,也不是组织物质力量的方式,而是一种社会秩序 的基本原则。对福特的丁作而言,这一点是毫无疑 问的。事实上,他没有做出任何新的机械发明或发 现,他所使用的所有机械都是已有的,为人们所熟 悉的。只有他关于如何组织人进行工作的概念是全 新的。 大规模生产革命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秩序巨变的 一个高峰,它代表着自200多年前工业革命以来人类 社会秩序巨变的**。在大规模生产革命中,工业 主义的基本原则已**成熟。此外,通过大规模生 产革命的扩散,这些原理变成了放之四海皆准的一 般原理,它渗透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并为人们广 为接纳。200年前起源于技术的工业革命,在大规模 生产革命中已孕育成一种社会形态。大规模生产原 理不仅包含着消融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秩序的神奇元 素,它还包含着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原理。 专业化与一体化 大规模生产的本质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