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传:别是一乾坤
作者简介
金丹霞,籍贯温州市苍南县,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温州日报编委兼文化新闻中心主任,高级编辑。现任教于温州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导。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编著出版《“另类”温州人》《宋韵温州》《东瓯故地 枕水人家》《瓯影》《一片繁华海上头——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工匠之道》《温州百年文化星座》《温州老城印象》《温州望族》等。 吴林飞,80后,出生于温州市苍南县,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曾从事英文编辑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 尤豆豆,80后,温州龙港人,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任职于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作品曾获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等荣誉。采访之余从事创作的“不自由撰稿人”。
内容简介
人文始祖驺摇 东瓯王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的荣誉,这应该也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个世家大族。但在一众东瓯王中,人们最为推崇的还是驺摇,尽管他在受封当年即去世。目前温州保留的多处东瓯王纪念建筑均是为驺摇所建。 温州市区华盖山西麓有一座东瓯王庙,老人们称之为“大殿”,这当然是和周围曾经密集的小庙相比而言,不过也可见它在民众心中的神圣地位。 2023年恰逢温州建郡1700周年,东瓯王庙再度得到修缮。广场前增设了四座华表,高近9米,巍然矗立。柱身祥云缭绕,柱头蹲兽威武,底部基座雕刻九山和波浪纹,寓意温州这座“九山斗城”及“瓯居海中”的地理风貌。 东瓯王庙是本地最早的古迹,清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里说:“温州旧迹,以东瓯王庙为最先,犹吾闽之祀无诸也。”最早的东瓯王庙应在海坛山麓永宁寺址,民众建祠奉祀。元朝末年,兵荒马乱之际,祠废。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温州知府何文渊在华盖山下主持建造了新的东瓯王庙。五十多年后,文林(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之父)来温州任知府时,所见东瓯王庙“庙旧狭隘”,与其“瓯民之主”的身份不符,于是向朝廷奏请将附近的东岳庙改建为东瓯王庙。 东瓯王庙后来经历代多次重修。特别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温州郡丞刘正亨和时任兵部武选司郎中的温州人王叔杲,捐资重修东瓯王庙。王叔杲撰写的《重修汉东瓯王庙碑》立于大殿旁,描述了新庙富丽堂皇如宫殿的气派:“面衢冲,树门屏,望之金碧辉灿,苍翠森交,闳丽埒帝居焉!”当年重建的门台至今保留,正间门额“东瓯王庙”青石匾犹存。 民国时期,东瓯王庙一度成为国民党军警的办公场所。解放初期,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二十六军的营房,后来还办过学校。在破“封资修”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瓯王庙被拆除,仅剩门台。 2011年温州市政府下决心重修东瓯王庙,恢复了原有照壁、月光池、厢廊、东瓯王大殿及配殿。主、副殿均采用木头架构,屋顶铺设琉璃瓦,整座建筑恢宏大气。主殿两侧还以汉代画风描绘了劳作生产、佐汉灭秦、民俗生活和迁徙江淮四个主题场景的壁画,展现东瓯国的发展历程。 主殿里高五米的东瓯王像,手持竹简,端坐殿堂,威武庄严中有儒雅之风。塑像两边的牌匾上写着“王业千秋”“开辟之功”字样,上方还悬着写有“东瓯人文始祖”的牌匾。 为塑这尊东瓯王像,主事者颇费了一番踌躇。东瓯王长什么样没人知道,可这事关“老祖宗”的形象,必须慎之又慎。市里召开了好几次专家咨询会,最后的方案是结合越王勾践像、福建闽越王无诸像等信息,同时抽取45岁、50岁、55岁、60岁等不同年龄段温州人的头部信息进行技术合成。最后请彩泥塑非遗传承人周如章老先生完成了雕塑。 北宋诗人官员杨蟠谓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苏路熙(英国传教士苏慧廉的妻子)将温州称为“中国威尼斯”,然则在金丹霞等人的笔下,温州,乾坤若何? 本书主作者金丹霞撰有大量关于温州的著作,对温州人文历史和丝路风物多有研究,另两位作者乃记者和自由撰稿人出身,他们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尤其温州的人、物、事等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体察和思考,切肤感受,又为之撰写过大量作品,所以,其笔下的城市传,便非完全埋首故纸,溺于史料,沉于旧说,而有一种新鲜活气充溢其间,今风拂古,旧水流新,既在历代典籍中爬梳剔抉,去芜选精,又对当下生活给予充分关照,写实与写意并行,既为后世留下了最鲜活的一手原始史料,又传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与洞见。文字洗练,结构稳健,文图并茂,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城市历史和文化渊源,是一部了解温州的人文活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