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国是
作者简介
纪红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学创作一级。已出版《中国御林*》、《明朝抗倭二百年》、《不孕不育者调查》、《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合著)、《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等长篇报告文学十余部,在《中国作家》、《当代》等发表《哑巴红*传奇》、《人民的记忆》、《走向崇高》、《不朽残碑》等长中短篇报告文学百余万字。获解放*文艺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
内容简介
**章 艰难的跋涉 仅仅是两个山村的对歌吗 一 十八洞村,是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湖南湘西土家 族苗族**州花垣县的一个山村苗寨。在这里,习近 平*****提出了“精准扶贫”。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我曾 先后三次来到武陵山区。武陵山区大山神奇秀美、巍 峨耸立、艰险陡峭,这里居住着土家族、瑶族、苗族 、侗族等少数民族,*常生活充满丰富多彩的民族风 情。探访整个山区,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十八洞村只是 我行程中一个小小的驿站。 湖南湘西全国**,除了沈从文和黄永玉这样的 大师,还有湘西土匪、湘西赶尸、放蛊等传说故事也 让人们对湘西充满好奇。在未到湘西时,纯地理意义 的湘西在我心中的印象有五种定格:**,湘西是个 山窝子;第二,湘西曾经是个土匪窝;第三,边缘求 生存让湘西人锤炼出坚忍不拔与血性剽悍的气质;第 四,湘西一直流传着赶尸、放蛊、辰州符等神秘文化 ,是块令人向往之地;第五,贫困成了湘西的“标签 ”。然而,在几次的湘西之行后,这五种印象都留下 了感性意义的认识,特别是对湘西的贫困。这里仅以 狭义的湘西州为例。湘西全州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70%。武陵山脉自西向东坐落在湘西州境内,系云贵 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 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因为*地质构造影响,碳酸 盐岩在这里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发育,石漠化问题 十分突出。正因为如此,这里山高沟深、险峻陡峭, 这也就是人们说“湘西是个山窝子”的缘由吧。 行走在湘西,土匪的故事,赶尸、放蛊、辰州符 等神秘文化都成了传说,我看到和感*到的,除了沈 从文所说的湘西“美得让人心痛”,还有就是湘西的 贫困。湘西人如何脱贫致富?我不得不提一个人—— 早期民族学家、苗学研究的先驱,苗族教育家、政治 家石启贵。 那个傍晚,在乾州一处古典精致的木楼前,石启 贵老先生迈着沉重的步伐从历史的深处向我走来! 这位令人敬重的改革先驱,是湘西吉首乾州仙子 营人,1924年从湖南群治法政大学毕业,回到故乡。 仙子营处在仙子山的半腰上,巉崖壁立,进寨的路是 一条挂在山腰的烂*一般的索悬,这里是一个岩多田 少、地瘦民穷、庄稼不旺茅*旺的地方。苗语称这个 苗寨为“乖者”,意思是石姓人家的寨子,汉语叫仙 子营。有谚语称:“一根茅签一捆藤,有女莫嫁仙子 营。”前一句是说仙子营的苗民以卖茅*藤柴为生, 后一句是说仙子营穷得已不适合女孩嫁进来。读了几 年“洋书”的石启贵回来后忧心忡忡,家乡的落后让 他失落。面对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他想到的不 是要离开,而是满腔热血要改革。他要改变仙子营, 改变其贫困面貌,让它变得跟山外一样富裕起来,让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乡村国是》展现了中国扶贫的力量,传达了中国贫困地区脱贫老百姓的心声,彰显了中国在**减贫事业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