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精锐(二战德国特殊部队)/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成长的阵痛 盟军轰炸机司令部把对科隆的袭击当倒“结束的开始”仍然有些草率 。3年的艰难战役仍然继续着;正如一方有计策后另一方就会有对策,3年 的痛苦斗争和起伏的命运在德国空军的夜间战斗机出现前就变坏了,这种 令人不快的事实果然在不久后到来了。仅仅在盟军对科隆袭击48小时后, 英国皇家空军发动了又一次“最大努力”的进攻。确切地说,盟军在6月1 日对埃森的袭击不是一次二千机大空袭;被派出的飞机的数量仅仅有44架 。随之的结果就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失望,在寝雾和低矮的云层笼罩下,本 该落在目标地区的炸弹被分散在一个广大的区域。虽然轰炸机司令部证实 在这次袭击中轰炸机的损失要比在科隆少10架,但是高达31架的损失换来 的却是十分有限的效果(就像科隆战役,遏次空袭中德军夜间战斗机的空军 仅仅损失了一架Bf 110以及机上的成员,这名不幸的飞行员是7./NJG 1的 赫尔穆特·沃尔特斯多夫中尉(Helmut Woltersdorf)。 1941年6月25日——这个月的第二个满月之夜,阿瑟·哈里斯决定对德 国发动第三次千机轰炸。轰炸机司令部这一次也不能完全提供所需的飞机 数量,从岸防航空队和陆军协同航空队抽调飞机,最后终于集结了1067架 飞机。这次空袭的主要目标是不来梅。虽然空袭对目标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但英军也被击落了55架飞机,其中16架是被II./NJG 2装备光石雷达的 Bf110击落的。德方损失了2架Bf110以及另外2架中弹返回的飞机的成员。 “千机轰炸”成功后,哈里斯爵士的领导能力得到证明,他以一种不那么 雄心勃勃的方式将对德国的空袭持续下去,以平均一周三到四次、每次百 余架轰炸机规模的空袭慢慢消耗德国人的力量。 在北海的东边,皇家空军三次“千机轰炸”在舆论和宣传上的影响已 经超越了其实际造成的伤害。德国夜间战斗机飞行员第一次开始表露出他 们对地面控制的不满,当时德国夜间战斗机地面指挥系统由多个单独的单 元组成,每一个单元在某一时间里只能控制并引导一个中队,这些单元相 互连锁成一道防线。飞行员们对这种作战方式提出了质疑,英国新型轰炸 机的不断出现,使德国空军在防守上暴露出一个致命的缺陷:当某个单元 里的战斗机对一架轰炸机进行集中攻击时,其他的轰炸机都可以乘隙而入 ,不受伤害地穿越经过该单元所覆盖的空域,不受阻碍地飞入轰炸区域。 为了协助一名夜间战斗机执行任务,地面上差不多有12名工作人员为 其服务。轰炸产生的浓烟,以及对敌军轰炸机毫无阻碍地飞过头顶的担心 始终围绕着他们。考虑到战斗机中队在作战中的混乱现象,各夜间战斗机 部队开始钻研采取与昼间作战的“自由狩猎”战术类似的夜袭战术的可能 性,飞行员如果在自己的格斗空域之外发现敌机,可以在空中自由徘徊以 寻找战斗机会。 德国空军中与哈里斯职位相当的人是夜间战斗机司令卡姆胡贝尔中将 ,在与“盟军轰炸司令部像国际象棋棋局一样混乱的袭击”(卡姆胡贝尔在 一次记者采访中这样说)进行对抗的战役中,开始只有少数的中队受他支配 ,现在增加到4个大队。为了形成防御线的核心,许多夜间战斗机联队都将 其驻地和营房搬到了西北欧的基地里,直到1944年下半年德军从法国和低 地国家撤退,这些联队一直以这里作为他们的永久基地。 卡姆胡贝尔不打算被盟军仅仅三波的进攻吓退,他相信英国人没有能 力继续进行这种大规模的进攻,他计划增加防御线,将其沿纵深配置到德 国境内,这样盟军的轰炸机将不是仅仅从一两个夜间战斗机防御“单元” 上空飞过,而是要飞越所有的德国夜间战斗机机群防区。为了实现这个计 划,他要求德国的兵工厂每月以双倍的效率生产30座大型的维尔茨堡雷达 ,以保证满足需求。他同时希望现有的夜间战斗机大队的数量增加8倍,并 且增加150000人为夜间防空部队服务。可惜的是这些要求都是不可行的, 而且毫无意义,即使执行了也会被敏感的盟军轰炸机司令部察觉。 P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