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人更有趣的哺乳动物

比人更有趣的哺乳动物
作者: (英)约翰·亚瑟·汤姆森|译者:张毅瑄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比人更有趣的哺乳动物
ISBN: 9787559633019

作者简介

约翰·亚瑟·汤姆森,英国**自然学家,25岁时成为爱丁堡皇家学会成员,先后在英国皇家兽医学院及阿伯丁大学教授生物学,尤其以对软珊瑚的研究而闻名学界。1930年,汤姆森被英国王室授予爵士爵位,以表彰他在博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内容简介

英国哺乳动物的生活形态 哺乳动物都会分泌乳汁育儿,其中大多是身披毛发的四足动物。英国的哺乳动物分为食肉目、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头上长角的有蹄类动物,以及鲸豚一类的哺乳动物[ 译注:“头上长角的有蹄类动物”是偶蹄目,“鲸豚一类的哺乳动物”则属于鲸目。后文提及的鼩鼱后来成为独立的“鼩形目”,但在本书作者的年代,它们还被归为食虫目。]。这份名单并不长,但本章篇幅也不足以涵盖所有成员,因此只能选出每一类的代表动物做介绍。 蝙蝠 英国本土的蝙蝠有十几种,比较广为人知的有大蹄蝠、小蹄蝠、家蝠、宽耳蝠、欧亚夜蝠、棕蝠、髭蝠、纳氏鼠耳蝠、水鼠耳蝠以及长耳蝠。它们是**真正拥有飞行能力的哺乳类动物,且浑身上下还有许多其他特质。 蝙蝠的翅膀由两层皮肤构成,通常从肩膀处开始生长,一边沿着手臂上缘延伸到大拇指根部,同时长在修长的掌骨与手指之间;另一边则沿着身体侧边一直长到后腿上部,有时甚至会延伸到尾巴上(如果这只蝙蝠有尾巴的话)。它们的胸肌长在胸骨处一块小型龙骨凸起上,十分发达,利于飞行。它们的大拇指上生有指爪,但其他手指均无,只有某些以水果为主食的蝙蝠食指也带爪。英国所有的蝙蝠都是食虫动物,臼齿上长齿峰,这是用来帮助嚼碎虫儿的凸起物。相对前肢而言,它们的后肢十分孱弱,主要的功用是将自己倒挂起来睡觉。它们的膝盖能够像人类的手肘一样向后弯,五只脚趾上都长着爪,两条后腿与尾巴之间通常有个由皮肤构成的袋状器官(股间膜)。它们皮肤极其敏感,因而能够在黑暗中灵敏闪避物体。它们的体温很高。雌性蝙蝠通常一胎只生一只,它们会将小蝙蝠带在身上四处飞行。 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的耳朵几乎与身体等长,耳部被称为“耳屏”的内皮片也极长。它的身上有丝般的棕色长毛,但耳朵上没有。肚子饿时,它大多是在树枝间寻觅小昆虫为食。此外,它会用整齐折叠的皮翼遮掩长耳,并将全身包裹起来,只留耳屏突出在外。 马鹿 要说英国*美丽的哺乳动物,可能就非马鹿(red deer)莫属了。它在站立时肩部离地面有一百一十到一百四十厘米高,身长可达一百八十厘米以上。它的体重虽可达一百九十千克,但一口气能跑八十千米,且能攀爬陡峭山岩如履平地。这种动物散发出优雅的气息,自信昂首,脚步轻捷。它能轻松跳过两米高的篱笆或六米宽的沟渠。英国乡间有一个常见的地名是哈兹立(Hartsleap),即意为“雄鹿跃过”。除此之外,马鹿还是游泳健将及勇猛的战士。鹿身上的毛在夏天是红棕色的,短而有光泽;入冬后则变成长而粗糙的灰褐色毛。通常小鹿出生后身上都带着斑点,等到它们度过人生中的**个春天后,这些斑点才会消失。它们居住的矮树林间会有阳光细碎洒落,这些花斑幼鹿正好能与这片光影融为一体、隐身其中。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某种动物在年幼时拥有的某些特征在成年后会消失,我们就可以推定这是它们的老祖先旧有的特质。因此,马鹿的祖先身上很可能长着斑点。 一年之中,雄鹿和雌鹿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各自分开生活。雄鹿常出现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有时我们能看到它们兀立于山脊上,被无垠的天空衬映出轮廓。鹿角每年都会生长,生长期一直延伸到约八月初,角上原本覆盖着的一层满是微血管的绒毛,此时也会坏死剥离,被雄鹿在树干上或泥沼里蹭掉。“咆哮之*”(the day of roaring)在九月底到来,雄鹿们会纷纷向**下战书、向异性**;敌手之间展开凶蛮决斗,*后的胜者能赢得数名“美人”。怀孕的雌鹿会在五到六月分娩,然后将新生儿(通常一胎只有一只,极少双生)藏在石南或蕨丛里,或是利用倒地的树干加以遮蔽。 鹿角是雄鹿的专属特征(只有驯鹿两性都有鹿角),是从额骨里直接长出来的硬质构造,每年都会脱落然后重生,就像树叶一样。小鹿**次长角是在它们八到十个月大、仍然跟着妈妈的时候,此时它们头上只会长出两颗结节并由此定型。到了第二年,小鹿就会另外长出一根不分叉的鹿角。第三年,新生的鹿角会从接近主支根部处向前(并向上)长出**根分叉(或称眉叉)。第四年,这根新分叉上又会长出一根“第三叉”[ 英文为“tray tine”,其中“tray”是由法文里的“三”(trois)变化而来。]。之后依此类推,每年新长出的鹿角都会出现*多分叉,直到雄伟、壮观的鹿角**成形,而在此之后,这只雄鹿就会逐渐丧失每年长出新鹿角的能力。 一根**长成的鹿角上面至少应有主支、眉叉、第三叉,以及***的三个小分支,但有些鹿角上头可能有多达十几、二十几个分支,令人叹为观止。 鹿角上覆盖着的绒毛皮温度极高,甚至到了炽热的程度。这层皮肤**敏感,能够预防雄鹿一不小心把鹿角敲在树干上折断或使鹿角的生长出现异常状况。一旦鹿角开始生长,一套全自动的机制便同时开始运作,阻断通往绒毛与角骨质的血液循环,于是整根鹿角到了三月时就会自然脱落。 人们通常觉得鹿角就是**,但其实无角雄鹿仅用牙与蹄也能发挥十足的战斗力,或许鹿角只是用来炫耀自己满溢男子气概的工具罢了。小鹿有时会遭到狐狸或老鹰猎杀,不过成年马鹿基本上没有天敌。如果我们要坚持“鹿角**说”的正确性,那就难以回答“为什么雌鹿没有鹿角”这个问题。况且,雄鹿在打斗时其实*常使用前脚与牙齿,而非鹿角。我们在野外很难发现脱落的鹿角,其中一个原因是雄鹿会找一处植被浓密的隐秘场所卸下鹿角,因为此事令它们黯然神伤,只想寻得僻静之处独自面对;另一个原因是雄鹿会啃咬脱落下来的鹿角,这些鹿角上有时可见清晰的牙痕。 说到马鹿,我们就会想到山地与沼原,这样的联想基本正确。不过严格来说,马鹿本是住在森林里的动物,这样的它竟能在埃克斯穆尔高地、苏格兰高地等较为开阔的地区生存,也足以说明了它具有何等壮健的体魄。树叶是它们*爱的美食,比如菩提树、山毛榉、桦树、赤杨木与榛树的叶子;不过,碍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它们也常只能靠青*与灌木枝叶果腹。长距离移动对它们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在晨昏时分看见它们徜徉在田野或果园中寻宝,甚至是跑到遥远的海滨上*食石头上的盐分,我们也并不会惊讶。橡实、苹果、卷心菜、胡萝卜、马铃薯、芜菁一类的农作物可都是马鹿眼中的珍馐,如果没有足够高大的篱笆将它们隔*在外,马鹿**有本事把农场搞得一片狼藉。 理查德·杰弗里斯[ 理查德·杰弗里斯(Richard Jefferies,1848—1887):英国自然史作家,擅长描写英国农村生活。]在其**的《马鹿》(Red Deer)一书中写道,同样面对芜菁大餐,雌鹿会像羊一样吃得干干净净,雄鹿却是浪费食物的讨厌鬼。“当雄鹿走过芜菁田时,它会咬住一颗芜菁,将它从土里拔出来,然后就往肩膀后头甩,这个仰头向后甩的动作会让它咬住的那一块芜菁脱落下来,而它就只吃那一块。每一颗芜菁它都只咬这一口,其他的就如上述一样往身后丢去。只要看到路上都是被拔出来的、只咬过一口的芜菁,你就会知道某只雄鹿曾行经此地。这种可厌的行径会让它造成的破坏远超过实际食量。”附带一提,对马鹿来说,一年中*艰苦的时光,就是大雪覆盖地面的时候。 曾以不列颠为家的大型哺乳动物中,只有马鹿存活到了现在。在我们眼中,它们就像家系古老的可敬贵族。它们体格精壮却心细如发,知道以重复穿越同一条河流的方式隐藏自己的气味,也懂得要背对大石战斗,以防敌人从后方偷袭。危险接近时,雌鹿会发出“不啊”一声惊叫,警告幼鹿伏低屏息、不要出声;成鹿甚至会以强硬的手段把好动的幼鹿压入蕨*丛中。在鹿群中,雄鹿负责站岗放哨,它们拥有极其敏锐的视觉与听觉,在一千米外就能嗅出人类的气味。 若与我们在泥沼中发现的古老遗骸相比,**的马鹿不但体形变小,骨骼与鹿角也不似老祖先那般粗厚,这些变化可能都与森林不断消失有关。我们只能期望马鹿体形发展的趋势不再恶化,它们还能继续生机勃勃地在沼原上生活。毕竟,能作为这些高贵生物的保护地,可以说是英国沼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高尚的意义。如同杰弗里斯所说:“一只生着傲人巨角的雄鹿,它的美在生物界中无与伦比;它身披红金色皮*大衣,体态与举止都流露出优雅气质。那似乎是天生的**风范,蕨*峡谷、橡木林和生满灌木的宽广山坡都是它的属地。”愿马鹿的光辉在世间长存! ★畅销**博物学著作,英国知名自然学家经典代表作:媲美法布尔、布封的如诗自然,精准科学与人文审美深度结合。以科学之眼观察世界*细微之处,一窥自然深邃的生命奥秘。 ★探寻动物世界生存法则,演绎波澜壮阔的演化奇迹:从高纬度极寒之地到酷热难耐的热带雨林,从天空到海洋,哺乳动物遍及**。它们走过亿万年演化时光,展现出不为人知的生存技巧。 ★展现昔*自然面貌,在文明加速的时代重温英伦田野手札:在作者所处的时代,火车转换轨道依靠牛马,农夫要和棕熊斗智斗勇,人们依旧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争论不休。我们看到百年前的自然世界,也看到一切慢慢从我们眼前消逝。 ★了解哺乳动物,即是了解人类自身:作为哺乳动物其中一支,人类演化成如今的模样。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有何区别,人类与自然应该如何共存,直到**,这依旧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