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有痕(古北路小学教育教学文集)

师道有痕(古北路小学教育教学文集)
作者: 编者:金珏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2.60
折扣购买: 师道有痕(古北路小学教育教学文集)
ISBN: 9787552026917

作者简介

金珏,上海市长宁区古北路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博雅教育研究所特聘专家。曾荣获上海市园丁奖、长宁区先进教学工作者等荣誉,多次在市区论文评选中获奖。 长期致力于学生特长培养和学校特色发展,追求教育卓越。研究的市、区级教科研课题主要有:《小班化教育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儿童诗教育活动促进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等。

内容简介

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和对策 周明星 在学校组织的整个文化系统中,教师文化是学校中最具活力、最有主体性的文化要素,学校管理者有意识地将之纳入学校管理的范畴,并积极地培育良好、合理的教师文化,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然而理想状态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拥 有,现实中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共生,先进和落后并存的现象。 一、案例描述 为了使学校发展有特色,发展有成效,学校邀请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开展听评课活动。 在校长的组织和安排下,专家和教师的交流顺利地展开。 专家给 予教师专业的指点和解答,教师也积极地听取专家的建议,听课、评课、研讨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切似乎进展得很顺利,但是私底下却是另一番情形。 下面是在与专家研讨前教师之间的对话。 A 教师:今天下午专家来,你想好怎么说了吗? B 教师:没想好,不知道怎么说。 让专家说吧。 C 教师:就是,让专家说吧,我们又不懂,要是懂的话就是我们在指导了。D 教师:研讨的时候记得坐后边点,这样校长就不会让我们发言了。 B 教师:专家下周最好有事情别来了。 C 教师:校长一天到晚请专家,也不看看,我们作为班主任不仅要配合学校 的各种活动,还要应付上面的检查,哪有那么多精力啊? 下面是在与专家研讨后教师之间的对话。 A 教师:我不太认同这位教授的说法。 感觉他根本不了解现在小学的情况, 说的东西也令人很费解。 每次都否定我们的观点和想法,目前我们实施的教学方法不是挺好的吗? 他的观点我们反而不能接受。 B 教师:你看看他说得天马行空的,如果我真的实行了他所谓的先进的教学 方法,我根本完不成我的课程。 最后考试的时候还得拿成绩说话,没人会去看你讲课的那些花架子的。 C 教师:改革,改革,都改了这么多年了,你看看现在很多地方改革的成效,最后不还是这样吗? 如果教育的大环境没有大的改变,改革的成效就不会很大。 我们改了那么多年了也没看到什么成效。 D 教师:现在的老师压力真的很大,任务也多,我真的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揣摩、反思和实践专家的理论。 他管他说,我管我做。 二、案例分析 教师文化是教师基于其职业的特点和方式而形成的教师群体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态度,作为一个复合体构成了教师文化的主体。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专家引领的疏离与抗拒,对外在促进教师发展措施的抗拒。 教师文化在某些因素的制约下,形成复杂的抵抗文化,对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墨守成规,不愿变革 学校聘请专家来学校指导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和排除教学中的问题,但是教师之间的对话和态度却反映出教师对专家指导的疏离。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教师虽有抗拒,却不得不以一个完美的配合者的身份来参加教研活动,努力用自己的“表演秀”来配合专家的“独角戏”。虽然研讨是为了教师的发展,但是这必然会给教师的平稳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变化,甚至有时是很大的冲击。学校的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和交往中已经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存在维护了教师生活的稳定,赋予教师生活更丰富的意义,为教师提供安逸的空间,但是也为教师设置了一个无形的框架。已经习惯于框架保护的教师对外在变化本能的反应就是拒绝和消极地对待。对于相对保守的组织而言,组织内部的“保守力量”一直是努力支持现状,排斥异议和创新。对外在的注入组织的新力量,仍然恪守着自己的阵地,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一种冷漠和疏离的态度。 本书系上海市古北路小学教育教学文集。所收论文或从管理角度探讨,或从学科教学切入,或对某个问题的思考,体现了该校教师开阔的探索领域与深入的思维触角,颇可供同行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