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杰(彩图版)/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科技英杰(彩图版)/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作者: 龚勋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16.80
折扣价: 10.92
折扣购买: 科技英杰(彩图版)/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ISBN: 978750805367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东方医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李时珍出身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 上几代都以行医为生,父亲李言闻在家乡一带颇有名望。受家庭环境影响 ,李时珍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5岁时,他开始悬壶济世, 正式行医。 在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药书籍。他发现这些书有 很多缺点:许多有用的药材没有记载:有的药材记错了药性和药效;有的 药材只记了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于是,他决定编写一本新的 医药学书籍,以纠正并整理前代及本代药物学的散失资料。 《本草纲目》的编写,从1552年开始,到1578年完成,前后历时27年 。其间,李时珍用了十五六年的时间,广泛搜集资料,总结前人的经验教 训。有一次,李时珍进山采药,看到漫山遍野开着一种黄色的山花。他忙 向路边的樵夫询问,得知此花叫“曼陀罗花”,俗称“洋金花”。樵夫还 告诉他,有人曾把它的种子用酒冲服,结果那个人在很长的时间里狂笑不 止。又据服用过这种种子的人说,吞服之后,精神恍惚,好像喝醉了酒一 样,自己笑了也不知道,还觉得挺舒服的。 李时珍听了之后,心中一动:莫非失传多年、由东汉名医华佗配制的 “麻沸散”就是用洋金花做的原料吗?他马上采了一捆,带回寓所。经过 反复试验,他发现这种花的确具有麻醉作用,失传多年的“麻沸散”的秘 密终于被解开了。后来,李时珍在他编撰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洋金花主 治“诸风及寒温脚气,煎汤洗之。又主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 为了发现并采集新的药材,李时珍头戴竹笠,身背药囊,踏遍两湖、 两广、安徽、河北、江西、江苏等地。他披荆斩棘,攀悬崖,临绝壁,亲 自采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标本,并通过实地考证纠正了医药书籍上的很多 错误。此外,他还向农民、猎户、樵夫、药农,甚至贩夫走卒请教调查, 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有一次在野外,李时珍品尝药材时中毒,全身浮肿,不能行动,便躺 在地上仰望蓝天白云,慢慢地等死。突然一阵风吹来,身旁一棵小树飘下 许多叶片,有几片正好落在他嘴边。他索性咀嚼起来,没想到不久中毒的 症状就消失了。他仔细研究那棵小树,得知那是棵茶树。为了再次验证茶 叶是否能解毒,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再次品尝有毒药物,又再次咀嚼茶 叶。果然,毒又被解了。从而,他得出了茶叶能解毒的结论。 李时珍集毕生心血,三易其稿,历经27载,终于编写出了中国科技史 上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这本书共52卷,记载药物1892种,还附有大 量插图,记录了1.1万多个药方,是中国古代记载药物最多、分类解释最为 细致的医药学巨著,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功密码 李时珍用27年的时间编写了《本草纲目》,三易其稿方成书,如果没 有刻苦自励的精神。是绝难做到的。另外,李时珍不辞辛苦,为保证记载 翔实,经常对药材进行实地考察和试验,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中草药的内容 ,这种求实创新的精神是他成功的又一法宝。 东西方科学交融的先行者——徐光启 徐光启生在上海一个经营农业的家庭,父辈每天都得辛苦劳作,以维 持生计。徐光启从小就帮父亲做些农活,他留心观察周围的农事,对农业 生产和园艺有着浓厚的兴趣。 1604年,徐光启赴京参加会试,并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学习,从此 踏上仕途。32岁时,他应邀到广东韶州教授私塾,见到了主持韶州城西教 堂的郭居静,两人交谈甚欢。在郭居静家里,徐光启第一次见到了世界地 图,知道原来世界竟然如此广阔;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 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这些前所未闻的新鲜事深 深地打动了徐光启。他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便 决定将先进的自然科学引进中国。 于是,徐光启和自己的好朋友——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始合作,把 一些西方科学书籍翻译成中文。徐光启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石,便决 定首先翻译西方数学的经典名著《几何原本》。利玛窦听了,摇着头说: “这本书十分深奥,翻译起来难度很大。”徐光启坚定地说:“我躲避困 难,困难就会越来越大:我迎着困难而上,它自然就会消失的。请放心, 我一定会成功的!” 在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常常工作到半夜。有时为了确 定一个译名,他反复琢磨、推敲,不知不觉就忙到天亮。译文里的几何学 名词术语,如点、线、面、锐角、钝角、直角、四边形、对角线、平行线 等,都是经过他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几何原本》出版后 ,成为明末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为我国近代数学的建立打下 了基础。 天文学也是徐光启学习西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翻译介绍西方的天 文学著作,徐光启还多次组织人员进行天文观测,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科 学资料。在天文观测中,徐光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造并使用了望远镜 。根据实际观测结果,徐光启又主持绘制了一幅星图,成为当时最完备、 最精确的星图,也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包括南极天区的全天星图。 此外,徐光启还编译西方的水利著作,为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 宝贵经验。徐光启不仅翻译书籍,还进行独立创作。他编著的《农政全书 》一书,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得失利弊 做出的全面总结;是代表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发展最高水平的百科全书。这 部书不仅推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还为后世的农业发展和农学研究提 供了宝贵的财富,其中的一些经验和措施直到今天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成功密码 徐光启作为学贯中西的科学家,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功之路。他不仅潜 心钻研中国传统技术,更放眼世界,积极介绍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期 望能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他的这种胸怀四海、兼收并蓄的治学思 想,是成就其非凡业绩的重要条件。 P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