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那些热血沸腾的青春

一百年,那些热血沸腾的青春
作者: 68.00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一百年,那些热血沸腾的青春
ISBN: 9787550731981

作者简介

长江,中央电视台资深记者,《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常年从事报告文学写作,获奖及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山野斯人》《天歌》《走出古老的寓言》《汽车?中国》《学会谢幕》《养老革命》《晚来香港一百年》《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等。

内容简介

多亏了一条牛仔裤 如果不是因为有位新华社的记者碰巧看到了张桂梅穿的那条裤子破了两个洞,她和她要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就不会被社会了解,被外界知晓。 “一个女人,身上担着三代人的命运。不读书,就走不出大山,就不可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所以, 我要为山区的女孩子办一所免费学校。”这个愿望在张桂梅的心里已经燃烧了很多年,一直不断地燃烧。然而,她苦苦求索了7 年,到处筹集经费无果。 2007 年,张桂梅被选为云南丽江华坪县的党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十七届党代会。第一天,她穿了一身纳西族服装,但是她既不是纳西族(她是满族)人,也不会说纳西族语言,见了记者尤其尴尬。于是第二天,她穿了一条随身带的“好一点”的牛仔裤,做回日常的自己,却没发现那条牛仔裤上居然已经破了两个洞。 张桂梅正急匆匆走在人民大会堂东门高高的台阶上,这时有位记者叫住了她。她以为记者叫住她是要采访,便没有停步。但那位记者并没说“要采访”,只是低声提醒她“摸摸你的裤子”。张桂梅这才发现, 当即不好意思地说:“哦哦,谢谢,谢谢,今晚我回宾馆换一条。”可是,她哪里有多余的裤子呢?这次来京只带了两身衣服,另一条裤子头天晚上刚洗了,还没有晾干。 本来,为了她这次来京开会,她所在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有关领导给她“特批”了7000 元钱“置装费”,让她买两身好一点的衣服, 但她一转身就把钱给了县孤儿院,因为那里正需要一台新电脑。 张桂梅答应散会后到梅地亚新闻中心去找那位好心的女记者。两个人见面后,张桂梅说起自己的身世,讲着自己的梦想,说到艰难时,两个女人聊聊哭哭,哭哭聊聊。第二天,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通讯报道发了出去。在大会上,张桂梅立刻成了名人,进门安检的工作人员都认出了她。全国的读者这才了解到张桂梅的事迹,纷纷发声支持她。云南省政府也了解到情况,丽江当地的主管部门更是表示要鼓励和帮助张桂梅实现心中的梦想。 从那时起,从前默默无闻的张桂梅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她的办学梦想也得到了多方支持。很快,丽江和华坪两市县的教育部门,经过研究、多方筹措,各下拨了100 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这样就帮助张桂梅建立起了华坪女子高中。这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自2008 年9 月成立,当年就录取了周围山区的100 个女孩。张桂梅的“梦”突然被一道幸运的曙光照亮,但回想起过去的7 年,她一肚子苦水。7 年的时间,消耗了她的激情,侵蚀着她的健康,她很想找个地方哭上3 天,然后把一切痛苦和疼痛都忘掉! 张桂梅的办学活动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她没有人脉,没有“路子”,更没有名人、大领导会替她事先搭桥、疏通。因此可想而知,开始的路有多难。 万般无奈之下,张桂梅只好四处筹集经费。每到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一旦有了大块的时间,张桂梅就一个人外出,主要是去昆明,挨家挨户地敲人家企业、机构、组织的大门,苦苦地说明山区的女孩有多么需要读书改变命运。 更多的时候,张桂梅是“摆地摊”。她走到城市最繁华的街区,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坐下,然后摆出自己的一沓证件:身份证、工作证、党员证,还有各种各样的获奖证书和奖状,以及各级组织部门给她颁发的“先进工作者”“优秀人民教师”“爱心妈妈”等光荣证,以此来说明她是好人,“讨钱”是为了办一所免费学校。 有人看吗?望者寥寥。大多数人只当她是空气,有些人投来怀疑的目光,有些人皱着眉头表示厌恶,甚至还有人把她当成乞丐,或者干脆说她是疯子。 时光回到1975 年,张桂梅从东北老家牡丹江跟随姐姐来到云南中甸林业局支边。因为有文化,1983 年,她被调到子弟学校当老师,从此便深深地爱上了三尺讲台。之后,张桂梅为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水平,1988 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后到大理喜洲一中任教,从此便正式开始了诲人不倦的教师生涯。 1997 年4 月,她感到自己的身体消瘦得厉害,脸色也开始发黑, 更奇怪的是,肚子越来越大。怀孕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丈夫刚刚离世。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肿瘤,医生要她马上住院,不然肿瘤会越长越大。但当时,她带了4 个毕业班的学生,再过几个月就要中考了,她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工作岗位。 怎么办?想想自己和孩子们的前途,她一咬牙,把检查结果锁进了抽屉,直到中考,她把每一个学生都送进了考场,自己才住进了医院。一台切除手术下来,医生、护士累得满头冒汗,每个人都由吃惊到害怕—— 那颗肿瘤有好几斤重! 经过这一场大病,医生要求她必须休息,最少要调养6 个月。殊不知在手术后,张桂梅主动要求领导把她调到条件更为艰苦的民族中学——一所刚刚成立不久的学校任教。她怎么能一口气在家里歇上半年? 于是,术后第24 天,她又开始带学生了。从此以后,她总能给自己找到“忙”的理由。由于长期劳累过度,病痛反复发作,一种病引来了很多种病。后来,她的身体总是很弱,只不过精神不倒,自己也并不在乎。她说:“我是老师,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 2001 年,张桂梅的事迹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她本人广泛地受到当地师生和家长的肯定。后来,她又义务兼任了刚刚建院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实际上是孤儿院)的院长。当时收养的孩子有36 个,年龄从1 岁到10 多岁,大大小小。初来时孩子们不适应,满院子地奔跑哭喊,不管男孩女孩,头上都长满了虱子,到处大小便…… 张桂梅自己没有孩子,但为了照顾这些孤儿,她直接搬进了福利院和孩子们住在一起,边学边干,耐心地管理和教育他们。可是,很多孤儿都是少数民族,听不懂她的话,她也听不懂孩子们在说什么。一开始她给孩子们洗澡时,有些孩子经常用她听不懂的语言骂她。 人人只知张桂梅获得了很多荣誉,却不知那是多少爱心、心血换来的。她是个好人,可以信赖,但当她一个人在昆明街头“摆地摊”,谁会考察她的“真实”,佐证她的“可信”?最难的不是尴尬和丢人,是被骂、被轰、被赶。 有一次,在一家企业,她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把自己的梦想说给老板听。但是门卫不让她进门,脸上的表情和说话的口气都凶巴巴的。张桂梅再要解释,对方竟放出一条大狼狗,不仅咬烂了张桂梅的裤脚,还咬伤了她的脚,鲜血不停地流……她坐在地上哇哇大哭。那一刻,她的世界仿佛完全没有了尊严和高尚…… 1. 央视记者专访实录,聚焦“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一时代主题,所讲述的人物事迹情感饱满、厚重感人,成为中国故事最靓丽的青春注脚。 2. 所选人物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杰出代表性,彰显榜样的精神和模范的力量。 3. 跨越一百年风雨,记录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展现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与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