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增订版)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增订版)
作者: 雷闻|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96.00
折扣价: 77.28
折扣购买: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增订版)
ISBN: 978710807892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随着国家祭祀体系的儒家化,先代帝王之祭祀也 从儒家经典的抽象原则逐步得到落实,并体现在国家的 礼典与法典之中。在这个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是先代帝王祭祀的性质从“圣贤”向“帝王”的重心转 变。《礼记·祭法》中规定祭祀的先代帝王是上古的圣 王,这反映了道统与治统合一时的情形,即帝王与圣贤 一体。随着二者的分化,先代帝王祭祀中“帝王”的一 面逐渐得到强化,这个变化从隋代开始,到唐玄宗推行 新制时达到顶峰。可以看出,国家强调的是其代表的政 权合法化问题,而百姓则将其视作地域社会中的灵祠, 寄托着他们的愿望与要求。 ☆祭祀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仰问题,信仰本身 既可以是一种简单朴素的观念,也可以是一种复杂的理 论体系。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总是力图建立一个以皇帝 为中心的信仰系统,先秦时期的天道观、董仲舒的天人 感应说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从实践上说,面对魏晋隋 唐时期盛行的佛、道二教,国家亦试图将其加以消化和 整合。从隋文帝以来,皇帝的肖像被供奉于佛寺之中, 成为民众祭祀的对象,而唐代在一些特定地点,道教与 宗庙祭祀又结合起来。随着皇帝图像(写真与铸像)供 奉于寺观的流行,国家宗庙与皇帝本人的祭祀也与民众 发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在佛、道二教中,道教与国家祭祀的关系更值得 重视。道教出于对于血祭的反对,力图改造国家祭祀, 从南北朝到隋唐,道教投龙仪与国家岳渎祭祀的结合是 非常明显的,其中高宗的封禅、武周代唐的政治宣传都 是其间的重要事件。这种趋势到唐玄宗时达到顶峰,在 司马承祯的建议下,有了五岳真君祠、青城山丈人祠及 庐山九天使者庙的建立。然而,五岳真君祠并未取代国 家的五岳祭祀系统,它们更多是作为替国家、皇帝和百 姓祈福的道观而存在。而且,从司马承祯到晚唐的杜光 庭,其洞天福地说中关于五岳的叙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 化,这表明国家观念也深深影响了道教理论的书写。与 此同时,道教仙真高于岳神的观念成为唐代许多民间传 说的主题,而岳神形象的破坏却使得这些国家祭祀的对 象贴近了民众的生活和信仰世界。到五代宋初时,真君 祠常与岳庙同时举行祭祀仪式,特别是岳庙也往往举行 道教仪式,这一切都使得五岳的道教性质逐步定型。 ☆总之,那种将宗教与国家礼仪完全对立起来的看 法是错误的,在唐代,宗教并不仅仅是民众(包括士大 夫)的个人信仰,而且也进入了“公”的领域,并成为 国家礼仪与民众之间的联系纽带。从本质来说,国家的 政治表象有两个方面,一是合法性,一是神圣性,在传 统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古时期,二者密不可分。国家往 往通过强化其神圣性来凸显自身的合法性,皇帝图像进 入寺观、岳渎祭祀与道教的结合、相关民间故事的流传 ,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国家政权的神圣性,祭祀活动 本身也因而具有强烈的象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