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
作者简介
著者:德国国防部部队局 德国国防部部队局(英:Troop office,德:Truppenamt):在凡尔赛体系废除了德军最G指挥机构“总参谋部”后,德国于1919年成立了主要由文职人员任职的“国防部”。而原来的“总参谋部”在被改名为“部队局”之后,成为了“国防部”最大的一个分支机构,与“战争局”在职能上分别对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总参谋部”和“战争部”。虽然经历了撤销与重建,但实际上德国的军队仍是掌握在以泽克特为首的“部队局”手中(充分体现了当时德国军队结构的特殊风貌)。本书的主要编撰者就来自于“部队局”,因此本书在内容上展现了当年的德国军队在战争之道上的独特作风与军略思想。 译者:小小冰人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相关著作的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进: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焦土: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普鲁士战场:苏德战争1944—1945》《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诺曼底的六支军队: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等。
内容简介
785.信息、命令、地图、照片的传递和交换均可通过信息袋或飞机拾取钩进行传输,不过拾取钩只能用于传递最重要的信息,而且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 信息投掷区应由相关部队指挥官提前建立,或根据飞机向最靠近的指挥官提出要求。 信息袋应从约50米高度进行投掷,同时执行投掷任务的飞机应逆风飞行。地面部队应把一个布制十字板铺在地面上,以此标识信息投掷区。信息投掷区应避免以下地域和障碍物:玉米地、湖泊、森林、高大或单棵树木、建筑物与电话线。这些地域和障碍物对空中的飞机而言较为危险,并有可能给地面部队寻找投下的信息袋造成较大麻烦。此外,信息投掷区也不应太靠近指挥部或部队集中地域。 飞机尾钩拾取区应根据部队指挥官的命令设立,而且在此前他必须获准使用必要的设备。尾钩拾取区必须在地面上做出标识,并以一个箭头标明风向。配有一个特殊挂钩杆的飞机将在 5米左右的高度飞行,以执行拾取信息袋的任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一般会要求拾取区前方和后方地带没有障碍物,而且在离开方向上还应有一片紧急着陆区。 786.根据己方飞机的要求,地面部队应使用地面信号、信号弹或较小的地面指示板标出前线的走向。 此外,较大的地面指示板可标出指挥所、信息投掷区和尾钩拾取区。根据特别命令设立时,这些较大的地面指示板还可向飞机传达特定信息。一般来说,信号板应根据飞行员的要求进行布设。 除了以上方式,地面部队和飞机还可使用信号弹和机载信号弹进行通信联系。这些信号的含义必须预先确定,并定期修改。 临时信号通常只用于将己方飞机的注意力吸引至某个特定地点,这些临时信号包括反光的金属、信号弹、射向某处的曳光弹、信号板或旗帜。 787.特遣编队的空军指挥官需要确定飞机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供选择的方式包括无线电、投掷信息袋,以及任务完成后返回基地或前进机场时传递信息。 788.空军基地的位置和状况决定了空军部队的执行效率,而空军基地的位置选择则取决于地形和战术态势。 地面特征和地表承载能力,随着飞机的大小、起飞和降落速度、有效负载能力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此外,飞机起降时应特别留意高压塔、电话线、塔楼和烟囱。这些障碍物有可能会造成空难,特别是在夜间和能见度较差时。出色的宿营设施、供水、供电、电话、铁路,以及伪装潜力连接都有利于空军基地的建立。 【摘自正文182页—正文183页】 【二战早期德军获胜的真正原因】 二战前半期,德国军队横扫欧洲,穿过波兰、法国、挪威、低地国家、巴尔干、北非,深入苏联腹地。战争后半期,虽说德国国防军在各条战线节节败退、功败垂成,但德国陆军在敌众我寡的战斗中多次展现出强大的战术和战役能力。德国陆军之所以成为二战期间一支强大、高效的力量,合理的解释是他们掌握了一种采用诸兵种合成和机动作战有效、切合实际的学说。欲理解德国的军事行动,该手册的重要性就像“战地手册FM 100-5‘作战篇’”之于美国,或“野战勤务条令”之于英国。 【德国军事学说具备的强大优势】 德国军事学说的优势在于学说创建及修改的过程。德国军事学说的撰写目的不是为德军指挥官传授如何赢得战斗的具体秘诀,而是为他们传授一套适用于复杂、特殊战斗情况下的智力工具。这种学说并非源自个人天分,而是总参谋部内广泛辩论与讨论的产物,是利用战争和演习经验测试其学说概念的一种政策。而且讨论出的军事学说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总参谋部和军方领导完全可以在必要时抛弃或修改《作战指挥》的部分内容。 【对德国军事传统的审慎扬弃】 一战后,德国陆军非常成功地在其自身社会框架内保留并加强了更广泛的德国社会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作战行动取得成功。同时,他们消除了那些会给有效行动造成妨碍的特点。尽管公众对德国人的印象是僵硬刻板,并得到无数好莱坞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强化,但二战期间的普通德国士兵并不愚蠢或缺乏想象力,他们的军官和军士既非机器人,也不是僵化的独裁者。本书准确反映了德军对现代战争的看法和超群的想象力,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条令感受到二战期间德国陆军的心理、哲学和社会价值。 【主要创作者后来参加了反对希特勒密谋集团】 德国国防部部队局于1933年组织撰写《作战指挥》,主要由三位将军主笔——路德维希·贝克大将、维尔纳·冯·弗里奇大将和奥托·冯·施蒂尔普纳格尔步兵上将。这本奇书为希特勒军队在二战前半期赢得的胜利提供了学说基础,但讽刺的是,该手册的主要创作者后来参加了反希特勒密谋集团,路德维希·贝克大将还是该集团中核心的军方人物。 【出版70多年后,依然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陆军1941年推出的作战手册,大部分内容直接引自《作战指挥》。美国陆军20世纪70—80年代发展并推出的空地一体战战役学说中,修改后的德国军事传统同样发挥了核心作用。二战后的许多军事学说也深受德军在二战中的经历及德国机动作战传统的影响。 【2000年后美军才将本书完全解密】 虽然德国早在1935年11月便已解密《作战指挥》第一部分,但美国直到1957年2月才解除该手册第一部分英译本的机密级。它被称作第14507号报告,以打印版的形式收藏在美国的一些军事历史图书馆。而出于某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该手册的第二部分直到2000年年底仍被列为保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