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作者: 许鹿希//邓志典//邓志平//邓昱友|主编:伍献军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27.00
折扣价: 17.60
折扣购买: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ISBN: 9787515328836

作者简介

邓稼先之孙,1993年出生,安徽怀宁人。大学在读生。对本书内容的取舍、相片的增减编选、稿件内中英文的录入和校正以及电子邮件来往,做了很多具体工作。 邓志平,邓稼先之子,1956年出生,安徽怀宁人。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电子和计算机工程方面的工作。是《邓稼先传》的作者之一。 邓志典,邓稼先之女,1954年出生,安徽怀宁人。大学毕业后,先当医生后读研究生,长期从事医务工作。是《邓稼先传》的作者之一。 许鹿希,邓稼先之妻,1928年出生,江西省九江市人。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长神经解剖学。在北医工作整五十年。自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以后,经过长期的努力,采访收集中、英文有关资料,使用做科研工作的方式撰写传记。已出版的书籍有:《两弹元勋邓稼先》新华出版社1992年;《邓稼先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邓稼先图片传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邓稼先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此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内容简介

北沟沿甲12号是一座大门朝西的四合院平房,剥 落的漆柱 表明这里不是权贵之家。房子本身并不考究,但是院 子宽敞。 前院有一棵古老的龙爪槐,它给院里带来安静与闲逸 的气氛。 后院还有一株丁香。槐树下的阴凉和丁香旁边的静雅 ,对年幼 的邓稼先有很大的魅力。 邓稼先小时候格外喜欢丁香。每到夏天,树上挂 着淡紫色 的丁香花,清香宜人,与邓家的生活格调相偕成趣。 几十年 后,他仍喜欢到颐和园后山上那一条长有许多丁香花 的小径上 走一走。 前院南房三间没有隔断,显得很宽敞,它是家里 的客厅。 后院正中的北屋,便是父亲的书房。正堂上方,悬挂 着“松风 水月”四个大字,这是一直没有换过的横幅。长久悬 挂着它, 并不因为它是明末崇祯皇帝的御笔,而是因“松风水 月”这四 个字恰与邓以蛰教授的性情相吻合。老先生有很强的 爱国心和 事业心,轻于功名利禄,一生都去追求“松风水月” 所代表的 恬淡自适的境界。这是他个人的性格,于研究学问和 认真做事 并无妨碍。 邓稼先5岁开始上小学,在离家很近的北平西城 武定侯胡 同小学读一年级。课余,父亲又命他去私塾陆老先生 的家馆中 借读,特请私塾王老先生教小孩子们读《左传》《论 语》《诗 经》《尔雅》等。因此,邓稼先常常在父亲书房里站 在比他高 得多的大铁火炉跟前背诵《左传》《论语》等古书。 一次,父 亲的挚友张奚若教授来访,正碰上邓稼先穿着一件齐 地长袍站 在那里背书。张先生觉得奇怪,便顺口问道:“叔存 兄,现在 是什么时候了,你还让孩子背这些东西?”张先生是 学政治 的,思想能紧跟时代的潮流,遇事必有自己鲜明的观 点和态 度。这时已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了,所以他见到这位 受过欧美 文化熏陶的好友居然让孩子背诵《诗经》《尔雅》, 就有些不 以为然。但是作为艺术家的邓以蛰教授却另有他自己 的眼光。 他带着相当浓重的安徽口音笑着说:“嗨,我不过是 要让小孩 子知道一下我们中国文化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这有好 处。” 学贯中西的父亲不仅要邓稼先读中国的四书五经 ,同时也 要他读外国的文学名著。在上小学时,邓稼先就读了 莫泊桑、 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名家写的小说。即便如 此还嫌不 足,又让他和别人家的孩子跟从王老先生学习国文。 父亲对邓 稼先的英文学习要求也很严格,亲自当启蒙老师,指 点正确的 学习方法,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邓以蛰教授如此严格地对待孩子们的学习,却并 不用孔孟 伦常的严规厉矩来束缚孩子们的心性。他在国外给夫 人的信中 曾经写道:“我们是小孩子的亲爱的父母,并不是他 们的阎 王。”这自是与老先生受西方文化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从外 国文化中汲取了精华,用于家教。邓夫人王淑蠲女士 ,性情原 本就温和善良,一天到晚总是为孩子们操心,她脑子 里没有要 对孩子们严加管束的想法。父母从两种不同的观念出 发,达到 殊途同归的效果。家里几个性格不同的孩子就像一棵 棵未经修 剪的松柏自由自在地长大而各呈异态。 童年时的邓稼先,是一个长得有点瘦弱但很俊的 孩子。当 时父亲除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授之外还兼着北京大 学哲学系 主任,收入是很好的。家里不仅生活相当优裕,而且 邓老先生 还能有一些余钱来买他喜爱的字画和文物。但由于母 亲是小康 人家里长大的女子,操持家务素以勤俭为本,即使家 里再富有 一些,这个家庭的生活也不会走上挥霍的道路。家里 当时除了 对生着肺病的父亲在生活上给一些特殊照顾之外,孩 子们的伙 食并不算好。邓稼先每天上学,就到街上买点枣糕锅 饼之类的 食物,边走边吃,算是“早点”。其实以那时的家境 ,早晨给 孩子们添一个鸡蛋,甚至加上一杯牛奶,并不难办到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