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共和国:崛起、兴盛与衰落 1477-1806

荷兰共和国:崛起、兴盛与衰落 1477-1806
作者: 【英】乔纳森·伊斯雷尔(JonathanIsrael)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298.00
折扣价: 175.90
折扣购买: 荷兰共和国:崛起、兴盛与衰落 1477-1806
ISBN: 9787545574876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乔纳森·伊斯雷尔,本科毕业于剑桥大学,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英国多所大学工作三十年,后来被任命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2016年退休。作为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世界知名启蒙运动历史学家,他与约翰·艾略特爵士和杰弗里·帕克齐名,在学界享受盛誉。他的作品涉及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欧洲和欧洲殖民史。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斯宾诺莎、贝勒、狄德罗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对启蒙运动的影响。他的著作包括《重商主义时代的欧洲犹太人,1550-1750》(1985);《荷兰共和国:崛起、兴盛与衰落,1477-1806》 (1995);《激进启蒙:哲学和现代性的形成,1650-1750》 (2001);《有争议的启蒙:哲学、现代性和人的解放1670-1752》 (2006);《思想革命:激进启蒙和现代民主的知识起源》(2009)等。

内容简介

第1章导论 所谓的“荷兰共和国的新世界”给17、18世纪欧洲内外的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他们是直接与这个“新世界”接触,还是通过它的航海、贸易或书籍等印刷品间接与之相连。“新世界”持续地吸引着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学者、商人、神职人员、士兵、水手和艺术鉴赏家,至今仍在近代西方文明史上拥有重要意义。近代早期的观察者尤其被这里各个领域的创造力和数不胜数的新奇事物震撼。他们来到荷兰,因这里的景象惊奇——海运和商业规模惊人,金融行业和工业技术成熟,城市风景优美、秩序井然、干净整洁,宗教和思想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宽容,孤儿院和医院运行极佳,教会权力受到节制,军队从属于市政权威,艺术、哲学和科学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然,外国人在惊奇的同时,也常常表现出批判、不满、鄙视,有时甚至是赤裸裸的敌意。对于外来者而言,共和国治下的荷兰社会有许多特征是畸形和可恶的。荷兰当局准许多元教会并存,人们则有讨论宗教和思想问题的自由,而17世纪末以前,这些事让许多人惊骇。还有一些人不赞同给予妇女、仆人和犹太人等特定群体自由,这些群体在欧洲其他国家一直被限制在卑贱、拘束的生活状态中,在其他欧洲人看来,荷兰给这些群体的自由是过度的。外国贵族倾向于嘲笑荷兰生活和政治中中产阶级的做派,取笑他们不符合恰当的社会等级。17世纪,客渡驳船很少出现在欧洲其他地方,许多乘坐荷兰客渡驳船旅行的外国绅士不安地发现,最普通的荷兰百姓都能随意地与他们交谈,毫不考虑他们的等级,仿佛他们只是随便哪个普通人。1694年,一个德意志人写道:荷兰省女仆的举止和穿着都与她们的女主人十分相似,以至于很难判断谁是主人,谁是仆人。 共和国的官方名称是“联省(the united provinces)”,欧洲人普遍认为这里是神学、知识界和社会混乱的温床,它颠覆了男性与女性、基督徒与异教徒、主人与仆人、贵族与非贵族、士兵与平民此前惯常且恰当的关系,倔强地拒绝给予贵族、士兵乃至丈夫应得的荣誉和地位。同时,对于大多数外国人而言,共和国的政治机构更应该被鄙视而不是赞赏。 因此,外国人想要效仿的事实上从来就不是荷兰共和国“新世界”的全部现实。各个领域都有很多新奇事物,一般而言,他们对采纳其中某种新方法更感兴趣。那些渴望在经济上获得成功的人,学习并借鉴荷兰的商业和金融手段。从16世纪90年代到1740年前后,在这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共和国在世界航海和贸易领域整体上居于首位,也是能想象到的各种货物的中央仓库。这个中央仓库不仅储存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也汇聚了相关的商品信息、储存和加工商品的技术、对商品进行分类和检验的方法,以及宣传和商业洽谈的方式。17世纪,即便是荷兰商业繁荣的头号劲敌,如路易十四的大臣柯尔柏(Colbert)和英国外交官乔治·唐宁(George Downing,唐宁街的名称由此而来)爵士,都刻苦地仿效荷兰模式,努力引进荷兰技术。与荷兰在世界贸易中的首要地位密不可分的是,共和国在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也是欧洲的技术领头人,许多外国人关注这里的技术发明,从造船方面的新工艺到改良的水闸、港口起重机、伐木机、织布机、风车、时钟和路灯。这里的外国人甚至包括在1697—1698年和1716—1717年两次到访荷兰省的沙皇彼得大帝。关心农业技术创新的外国人相对较少,但是关注这一领域的人会在荷兰的排水系统、园艺、饲料作物和土壤补给方式等方面发现大量技术革新,它们可以应用到其他地方,并带来利润。18世纪英格兰农业革命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借鉴联省的技术和创新后实现的。另一些人则震惊于荷兰市民生活的秩序井然、高效的福利体系、监狱和刑罚实践以及低得惊人的犯罪率,这些都是荷兰社会的显著特征。军人则对联省进行的军事革命怀着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在1648年之前的岁月里。荷兰军事革命自16世纪90年代开始,由执政莫里斯(Maurits)和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Frederik Hendrik)推行,其特点是不仅火炮、战略战术、防御工事、围城手段和军事运输方面有所革新,军事纪律和秩序也大大提升。从16世纪80年代到17世纪中叶,尼德兰的北部和南部都是新教欧洲和天主教欧洲的“重要军事学校”;1672年到1713年,低地国家因位于路易十四与欧洲反法联盟大决斗的战略中心,又一次成了欧洲的主要军事实践场所。最后,还有一群倾心于学术和艺术的人,因联省丰富的图书馆资源、科学收藏和出版商以及最重要的思想和宗教自由而络绎不绝地前往荷兰。这些人中有些是近代早期最伟大的哲学家,如笛卡儿(Descartes)、洛克(Locke)和培尔(Bayle)。笛卡儿断言,世上再没有别的国家,“可以让你享受这种完全的自由”。 17和18世纪,外国人认为相比当时欧洲的其他社会,共和国赋予了它的公民、外国居民更多的自由,黄金时代的政治和文化也确实特别强调自由。在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作家冯德尔(Vondel)创作的众多戏剧中,唯一一部关于荷兰特有主题的作品《巴达维亚兄弟》(Batavische Gebroeders,1663年),便是根据古代巴达维亚人——17世纪的荷兰人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祖先——从罗马人那里争取自由的斗争改编的。前文那位评论荷兰女仆的德意志作家声称:“这里的居民热爱他们的自由胜过任何东西”。荷兰共和国这种著名的自由基于良心自由。不过,正如英格兰大使威廉·坦普尔(William Temple)爵士在1672年前后所写,它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创造了一种“普遍的自由与安适,它不仅仅局限于良心自由这一点,还扩展到其他能使生活方便、安宁的方方面面,大家各行其是,只关心自己的事情,毫不关心他人的事情”。意大利新教作家格雷戈里奥·莱蒂(Gregorio Leti)曾在意大利、日内瓦和英格兰生活。1683年,他定居阿姆斯特丹。在这里的见闻令他欢欣鼓舞。他在荷兰省感受到的真正的自由与意大利的腐败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他看来,腐化堕落、体制性的专制和对个体尊重的缺失是威尼斯和热那亚共和国的特征。 沉默的威廉(William the Silent,1533—1584年)及其宣传者将自由作为他们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核心正义原则。威廉在1568年发布宣言,解释他为何拿起武器反抗尼德兰的合法统治者:一方面,他提到西班牙国王侵害了各省的自由与特权,在十分有限的意义上使用了“自由”一词;另一方面,他也采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抽象说法,宣称自己是自由的捍卫者。他强调,人民“过去享有自由”,现在却被西班牙国王打入了“不可容忍的奴隶状态”。大起义之后,相互敌对的各意识形态团体在定义各自的立场时,仍将自由作为核心要素。下述例子颇具代表性:1667年,共和国治下的荷兰省三级会议颁布了它最著名的法案之一,即所谓的《永久法令》(Perpetual Edict,又译作《排除法案》),废除了荷兰省执政一职,他们为此辩护的理由是,这对保护和推进自由而言是必要的。罗梅因·德霍赫(Romeyn de Hooghe)是17世纪末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也是奥伦治的威廉三世(WilliamⅢ of Orange)积极的宣传家。1706年,他出版了一部两卷本的著作来描绘联省,将它称为“世界上已知的国家中”,生活“最自由、最安全的一个”。 不过在黄金时代,许多活跃在共和国里最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天才却感到失望,他们发现这里著名的自由覆盖的范围事实上并不够广。笛卡儿起初满怀热情,而到17世纪40年代,他开始忧虑自由的局限。斯宾诺莎(Spinoza)一直焦虑不安。作为17世纪荷兰主要的共和派作家之一,埃里克斯·瓦尔滕(Ericus Walten)崇敬自由,痛恨专制,最终却因为渎神的罪名而受到调查,死在海牙的监狱中。德霍赫也不得不从阿姆斯特丹搬到哈勒姆,以避免因传播色情图画而遭受审讯。除此之外,格劳秀斯(Grotius)、埃皮斯科皮厄斯(Episcopius)和其他许多名人也有抱怨的理由。不过,在所有这些人看来,这种相对的自由仍旧是共和国提供的生活便利和有利条件之一——就算不是其中最宝贵的。 在那个时代,共和国真的特别有助于思想、想象力和才华的发展,它提供了许多学术书籍、科学研究收藏、艺术家的素材和神学家的不同观点,其丰富程度是欧洲其他地方难以匹敌的。近代早期,欧洲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物都诞生在北尼德兰,或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他们包括伊拉斯谟(Erasmus)、利普修斯(Lipsius)、斯卡利杰尔(Scaliger)、格劳秀斯、伦勃朗(Rembrandt)、冯德尔、笛卡儿、惠更斯(Huygens)、弗美尔(Vermeer)、斯宾诺莎和培尔等。在大师们令人震惊地集中在这片如此狭小的土地上的同时,荷兰在商业、航海、金融以及农业和技术方面处于首要地位,这不是巧合,它们有所关联。此外,如果联省没有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维持着欧洲军事大国的地位,没能在更长的时间里维持着世界主要海上强国的身份,上述成就一个也不能实现,更不能持久。即便在共和国的鼎盛时期,荷兰的人口也不过200万,但正是这个比其主要对手小得多的社会取得了上述所有成就。 一个地区众多领域的创造力和成就同时飞速提升,历史上这样的时刻无疑是罕见的。当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时,如古典时代的雅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人们常常惊奇地发现,这种持续的创造力常常限于相当狭小的地理空间内。同时,正是因为这种时刻的稀少和创造力的强劲,这种黄金时代难以用一般的历史标准来评价。展现荷兰黄金时代的全貌是困难的。不可避免,许多问题仍然无法涉及。因此,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另一种做法更具吸引力,即专注于荷兰辉煌成就的这个或那个侧面,如农业或航海,然后将其与欧洲或世界其他地方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比较。历史学家确实常常这样做,但考察这一极其丰富的图景的全貌的做法则较少有人选择。这种方法确实更费劲,然而完成这样的壮举是多么有价值!对于每个曾了解过荷兰共和国特定侧面的人而言,通过不懈努力去领会它的全貌有助于加深和丰富他们对特定问题以及整体的认识。 1、牛津现代欧洲史系列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奠定系列品质格调本书是牛津出版社现代欧洲史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本,在欧美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奠定了牛津现代欧洲史系列品牌极高的学术格调,甫一诞生,就被誉为未来多年历史研究标杆作品。 2、作者是业内公认顶尖级学者,学术水平权威作为众多历史专业奖项的获得者,乔纳森·伊斯雷尔既受到英语世界历史业内的赞美,又受到荷兰本土历史学界的赞同与认可,他对历史脉络的把握与解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复现让作品超越枯燥记录本身,让读者近距离跟随文本,体会时代激情。 3、历史记录广泛全面,展现清晰的时代脉络 作者对于时代特征的把握娴熟而精准,对于一手资料的搜集和分类有超凡的汇总能力,同时对历史有其独到见解。可为对“荷兰共和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这个国家以及这段历史毫无概念的读者系统性地搭建相关历史知识构架,有助于理解其他相关荷兰史著作。另一方面,也能与欧洲近代崛起的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互作信息补充与照应。 4、以学术角度,系统解析荷兰共和国历史市面上关于荷兰共和国的众多作品中唯一一本以思想史角度出发,全面记录荷兰共和国历史的著作。作者在本书中难能可贵而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变迁历程以及相关派别和代表人物,又从思想变化牵引出政治与经济上的历史事件,从而从根源上为人们解读荷兰共和国崛起、兴盛和衰落的本源。 5、客观、深刻的笔调;冷峻、沉着的风格本书的写作语言冷峻而严肃,有着典型的学术风格,但每个历史事件却都不是点到即止、一笔带过,而是从深度参与历史事件的人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历史事件在叙述中行进得鲜活而稳健。配合大量的一手史料,让每一段文字都极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