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阜路/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4.礼多罗贝勒府 位于西城区白塔寺以西约100米处,在阜成门内 大街与宫门口头条胡同之间,现在是由两个门牌号的 院落组成,南部人口的门牌是阜成门内大街243号, 北部入口的门牌是宫门口头条8号。 这座府邸之所以被称为礼多罗贝勒府,是根据清 人吴长元著《宸垣识略》中的记载:“礼多罗贝勒府 在阜成门大街北。”清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因 功被封为和硕兄礼亲王,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 首,爵位世袭罔替。清朝皇室爵位共分12级,分别是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 、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 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顺治时确立 袭封制度,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 封郡王,余子封贝勒。以此递降一等授封,至奉恩将 军为止。因此,代善的后裔中,子孙众多,不可能都 封为亲王,有的就被封为郡王或贝勒。礼多罗贝勒府 的主人应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爱新觉罗·代善的后 人。 按照清朝王府建筑制度的规定,亲王府和郡王府 规模很大,而贝勒府的规模则相对较小。贝勒府是“ 台基高六尺,正房一座、厢房两座,内门盖于台基上 ,用平常筒瓦,朱漆”。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礼多罗 贝勒府,实际规模比贝勒府的规制要大,基本上是一 座两跨三进的四合院。院落长约100米,宽约70米, 占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东路分布着贝勒府的主体建 筑,西路是附属建筑,有花园假山。 东路建筑有三进院落,府门朝南,门两侧有八字 影壁,平面呈八字形,又称撇山影壁。门楼屋顶是清 水脊,屋脊两端有蝎子尾和平草砖。大门上有4颗门 簪,门前有抱鼓石,刻有卷云、覆莲、蝙蝠等,非常 精美。门楼内和院子的地面要比阜成门内大街的路面 低1米,院内用普通砖铺地,雨天很容易积水。院内 种有几株枣树和香椿树。东路建筑中第三进院落保存 较好,也最能体现贝勒府建筑的特点。第三进院落空 间比较大,院南居中有一座勾连搭屋顶的垂花门,上 面有精美的木雕。门两侧各有一段院墙,左右对称, 院墙顶覆瓦,墙上各开有3个形状不同的窗洞,分别 是六边形、方胜纹形、五边形。垂花门和这两段院墙 构造精美,装饰细腻,是保留下来的原来的建筑。正 房与东厢房都已经过抗震翻建,立面门窗和砖墙的灰 缝有所改变。西厢房保存较好,梁柱砖墙和门窗的木 雕都非常精美,也保留了前廊与正房之问的游廊。院 落以北则是贝勒府中的花园。 西路建筑也是由三进院落组成,据说院落内曾有 假山园林。西路建筑的人口则是现在的宫门口头条8 号院的入口。现如今入口已经改造成一座二层的小楼 ,大门在一层,门口凹进,门口上安装有雨篷。木质 大门还是原来的,门口有抱鼓石两块,风化比较严重 。 清朝灭亡以后,礼多罗贝勒府的主人失去了原有 的身份与待遇,丧失了经济来源。新中国成立以后, 没收官僚资本,礼多罗贝勒府几经易主之后,归属政 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华北军区营房部,曾为两位开 国少将北京卫戍区政委黄作珍将军和北京军区政委萧 文玖将军的居所。 2003年,北京市将旧城现状条件较好、格局基本 完整、建筑风格尚存、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保留价值 的院落划定为“保护院落”,阜成门内大街243号是 “西城区第0052号保护院落”。目前,礼多罗贝勒府 为居民的私人住宅。 P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