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大做:民俗中的库下采茶戏
作者简介
周功清, 1968年7月出生,现任职于浙江省苍南县教育局,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温州市历史学会理事,曾获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内容简介
后 记 2018年8月,以周兄告诉我,霞关镇库下村要写一部关于采茶戏的书,正在找人,他推荐了我。对于采茶戏,我略有了解,因在2006年参与编写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苍南风土》时,便阅读了由杨思好先生所撰写的《库下村元宵唱茶戏》一文,所以对采茶戏也曾关注,便与办理此事的牵头人郭雄师先生接触,了解到采茶戏目前系温州市非遗项目,现在他们村想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打造采茶戏,展示本村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乡土文化调查者,我对这种文化自觉性很是赞赏,于是在郭雄师的陪同下,前往库下村了解相关情况。经过一番了解,我发现采茶戏颇有内涵,便有了进一步深入调查的兴趣,于是接下了这个活。 在郭雄师的多次陪同下,我采访了村里的许多人,从不同侧面去了解村况,在调查、整理过程中,发现这采茶戏并非简单的戏,它还与库下宫有关,与田都元帅有关。随着采访的深入,还了解到库下村流传着众多与采茶戏相关的故事传说、俚谚歌谣,似乎村中的各个方面都与采茶戏发生了关联,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在古代,霞关所在地只是一座半岛,山矮而窄,似乎缺少产茶的环境,那这采茶戏从何而来呢?询之村人,却是语焉不详。 随着原始资料的积累越来越多,我也逐渐形成对采茶戏的一些新看法,发现它不仅仅是戏,还是一种民俗活动,是田都元帅信俗的一个重要部分,且是迎神赛会的重要项目。采茶戏仿佛就是为田都元帅而设,由此,我将关注的目光转向田都元帅。经过考察,我发现库下宫的田都元帅与众不同,从查询的资料看,各地的田都元帅只有一位神体,而库下田都元帅竟然有三位神体。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加上采茶戏的渊源不太清晰,我建议赴其传说中的起源地和信仰传播地区——福建省去考察,而恰恰本村的许多族群也迁自福建,其渊源应该与福建有关系。此前,村里已成立了霞关镇库下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中心,致力于本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中心对此非常重视,先后组织了两次文化考察,分别走访了福建田都元帅的几座祖庙,走访了郭氏和林氏的祖地,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在调查过程中,我数十次赶赴库下村,通过访谈、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库下村的整体情况。在调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采茶戏,对田都元帅信俗的一些看法,先后完成了《库下村:一个由采茶戏所塑造的村落》《库下采茶戏:一个偏隅之地的神秘民俗》《库下采茶戏:敷戏成俗》《在和合神和戏神之间——霞关库下宫:田都元帅早期神格演变的一处实证地》等几篇论文。论文主要阐释库下宫田都元帅的特殊性,以及采茶戏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剧,在田都元帅信俗中融入整个迎神赛会的变化历程。由于有了这些看法,所以在调查过程中,我一直思考能否将个人的一些想法融入全书的书写之中。本来预先设想这本来是属于一种田野调查式的书写方式,按道理要中规中矩地按照田野调查的规范去做,但一来有了新的想法,二来也不想将文史类著作弄成面目可憎。我一直认为学术著作也应具备文学性,无论其结构安排,还是叙述语言,都应该有更好的可读性,而非佶屈聱牙,于是将已基本完成的文稿重新修改,融入了个人对田都元帅信俗与采茶戏的认识,并试图将田都元帅信俗迎神赛会作为元宵节这个中国民间集体狂欢节的一个典例来书写,但这种实验毕竟有一定难度,叙事过程和学术阐述难以构成有机的整体,致使有些地方的结构和语言的表述难于统一,而在将文稿送交专家指导时,专家也指出这种写作方式所存在的缺陷,我也意识到这种书写方式的难度,只好知难而退,而又恢复原有的叙述方式。不过在行文上还是保留着将调查过程和人物叙事分开叙述,有意保留叙事者的口语化,体现现场感,而后不揣浅陋,将相关的观点重新写成一篇论文,附录于后。因此整本书的写作,可谓三易其稿,致使交稿时间也拖延下来。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也见证了库下村人对本村文化建设的热忱,凡是库下人,不论什么身份,都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以库下采茶戏为核心,申报了十多个非遗项目,并开发、改编采茶戏,本书的编写、出版也是其中一个项目。在调查过程中,库下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中心在联络、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访同样也得到了库下村许多村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郭进笑、郭重棠两位先生的无私帮助,他们多次陪同我到不同地方采访,参与现场的调查。中心理事长郭进云全程关注、协调本书的调查工作。当然,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中共苍南县委宣传部、苍南县文化广电旅体局、苍南县非遗中心、苍南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苍南县社会科学联合会、苍南县科技协会的指导和支持,特此致敬和感谢,特别是霞关镇人民政府,不仅给予资金的支持,还自始至终关注本书的写作进程;也对在调查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库下村林阳振、林周赞、林周荣、郭朝御、郭雄近、林阳夏、赖登凤、郭重曲、郭玉明等,松柏林村的林喜超、林鸿、林阳完等,一一表示谢意。林亦修、杨思好、林维斌、金亮希、萧云集、蔡东等师友对文书文稿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使本人受益不浅。责任编辑鲍广丽老师除了认真校对外,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温州大学林亦修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其序言无疑对本书的价值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恳望专家和有关人士予以批评、指正。 时在2023年10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