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彭泽民

上医彭泽民
作者: 编者:王夫玉|责编:翟宇
出版社: 东南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上医彭泽民
ISBN: 978756419641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知世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 略取岭南,置桂林郡、象 郡、南海郡。南海郡境内 ,山峦纵横,河流众多, 于西江、北江、绥江和龙 江的四水会流之地,置四 会县。县域北部和西部多 为山地,中部多为丘陵与 河谷盆地,南部和东部多 为冲积平原。四会境内,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 照充足,景色宜人。 清朝道光年间,在广东 贸易的英国人违反禁令, 贩卖鸦片,毒害官民,朝 廷命人彻查办理,并申明 颁布官民购买、吸食鸦片 的罪责。然而,鸦片贸易 却屡禁不止,随着事态的 发展,先后爆发了两次鸦 片战争。1840年6月,第 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两年 后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 订了丧权辱国的《江宁条 约》,即《南京条约》, 实施割地、赔款、五口通 商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发 生在清朝咸丰年间,是英 、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 发动的侵华战争,英法联 军最终攻人北京,掠夺并 焚毁圆明园,列强迫使清 政府先后签订了《天津条 约》《北京条约》和《瑷 珲条约》等不平等和约,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外 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 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由 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 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1感知人间冷暖 四会市的政府驻地在清 塘镇,现在改为东城街道 ,它地处绥江和龙江的汇 合点,是四会的经济、文 化和商业活动中心。广东 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农工 民主党中央党史教育基地 ——彭泽民故居,就坐落 在城中街道白沙村。 彭泽民故居,始建于清 道光十年,即公元1830年 ,为坐西向东三间二进小 院,面阔三丈余,纵深四 丈多,占地约二分三厘。 彭泽民故居,是几问很平 常的土砖旧屋,青砖瓦檐 ,屋脊之上,有大片仙人 掌向阳而生,彰显出勃勃 生机。走进屋中,甚为明 亮,原来是天井里透进来 大片光线,屋内地面铺以 瓷砖。第一进,有房三间 ,中为过道,左右为耳房 ;然后,是天井,天井左 右有廊庑;第二进,正面 是大厅,大厅左右为房间 。 清朝光绪三年十月初三 ,即1877年11月7日,彭 泽民诞生于大厅右房之中 。祖父彭戬吉,支撑着一 户佃农家庭,艰难度日。 父亲彭鸣翰,出生于清朝 咸丰年间,是生长在农村 里的一个穷人,后经过20 多年备尝艰苦的创业历程 ,始建立一门小手工业, 专门从事糊纸盒营生。彭 泽民,原名彭泽文,字锦 泉,号镛希,为彭家长子 ,另有姐姐、弟弟、妹妹6 人,在家排名第二。彭泽 民就是在这样一个小手工 业家庭成长起来的,年少 时光都在这里度过,其家 庭仅靠着小本生意,日夜 勤劳方能糊口。 彭泽民8岁时,人村私 塾接受识字启蒙教育,因 家贫且勤奋好学,深得私 塾先生同情,学费全免。 教书先生是彭姓的一位旁 系叔祖,为60多岁的老童 生。老先生有点驼背,略 显秃顶,头发不多,却已 全白,一个兔子尾巴似的 辫子,蜷缩在脑后。每天 ,老先生来得很早,一条 戒尺、一块震堂木放在讲 桌上。通常,他先分类给 学生讲授课文,再带读三 遍,之后由学生单独去朗 读背诵。讲课时间的长短 、放学时间的早晚,全凭 先生当天心情的好坏。老 先生大多时间是在闭目养 神,似听非听地耳闻学生 们诵读。 彭泽民入村私塾的头两 年,算是启蒙教育,老先 生主要教授识字,伴有习 字课,从扶手润字习起, 再描红,后写映本,进而 临帖。大约认识千把字后 ,老先生开始教授读书, 主要读《三字经》《百家 姓》《千字文》和一些浅 显的诗词。每天早上,老 先生会一字一句地带着学 生读,然后督促学生朗诵 、熟读至背诵。其后,老 先生不时解文说字,帮助 学生理解字句意义,再教 以作对,为作诗做铺垫。 人私塾的第7个年头,老先 生开讲《尚书》,其中有 一篇《洪范》,给束发之 年的彭泽民留下了不可磨 灭的印象。文中“敬用五事” ,即“貌日恭,言日从,视 日明,听日聪,思日睿”, 像烙印一样深刻在彭泽民 的脑海里,成为他一生做 人做事的标准。 就这样,彭泽民断断续 续念了7年私塾。其后,随 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并遭 遇时境困苦和谋生艰难, 彭泽民不得不把更多的时 间用于家庭劳动,白天忙 于田间劳动,播麦种稻, 盼望好收成,晚上和家人 一道糊纸盒,努力挣取毫 厘,维持一家生计。这样 的成长经历,使得小小年 纪的彭泽民,早早就体会 到了世间的艰辛、感知到 人间的冷暖。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