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49.90
折扣价: 27.50
折扣购买: 翻转世界(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如何改变未来)
ISBN: 9787213045141
尼克·比尔顿 《纽约时报》科技和商业版专栏作家,《纽约时报》旗下科技博客Bits Blog的主笔博主,专注于苹果、Facebook、Twitter和硅谷的专题报道和研究,在数字潮流文化等方面颇有建树。 曾任《纽约时报》研究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探索未来2-10年内会普及的新科技。 纽约最著名的创客空间NYC Resistor的创始人之一。NYC Resistor坐落于布鲁克林,提供硬件与编程课程,助力创意性的开源硬件和机器人技术项目。 纽约大学兼职教授,开设“1,2,10”课程。曾在电影行业工作,担任过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
短消信,一种新语言 我在报纸和研究报告上一遍又一遍读到,也在电 视、研讨会及晚餐桌上一次又一次听到,我们的语言 正在退化。人们宣称,儿童不再使用恰当的英语,他 们只能以支离破碎、缩写式的言语沟通。有些人相信 ,当下一代成员必须与那些能够写“正确”英语的人 共事或竞争时,前者必将处于劣势。 在网络上快速搜索一番,即可召唤出数千篇讨论 英语之死的文章。举例来说,2008年,英国《卫报》 抱怨人们过度使用惊叹号和“搞笑语”(LoLspeak) 。《卫报》认为,其后果是人们终将“在电子邮件中 通篇使用这些东西,像两台传真机般沟通,而使文字 被淘汰”。 科技杂志《连线》在2005年提醒读者 注意一系列针对这些缩略字的使用所做的研究。它指 出,“传统的语言学家担心,互联网会损害我们正确 表达意见的能力”。虽然《连线》杂志对未来的观感 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负面,但它很清楚地强调了关于 语言之未来的问题。 隐藏在这些担忧背后的是一种奇怪的假设:语言 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些时髦的缩略字,其唯一来源是 互联网时代“一口大小”的沟通形式、社交网络、电 子游戏以及iPhone不离手的生活习惯。然而,缩略字 并非数字时代的产物。自从……嗯,自从语言存在以 来,缩略字、缩写与简写便已经是语言的一部分了。 有些指称可以追溯到好几百年前,例如B。C。指 “公元前”,A。D。指“公元”。医疗和军事专业人 士特别爱用缩略字,他们带给我们HIV(人体免疫缺 陷病毒)、IQ(智商)、DNA(基因)、Humvee(悍 马)、SWAT(特种部队)和POW(战俘)。当然,缩 略字也会由科技带到我们面前,诸如“radar”(雷 达),以及VHS(家用录像系统)和hi-fi(高保真 音响设备)等——这些全都是较长字串的浓缩版。 还有许多我们现在认为正确的日常用词,过去都 是冗长的单词。通用字“pub”(酒馆)源 自“publichouse”;“bus”(公车)曾经 是“omnibus”;“scubadiving”(潜水)来自一 长串专有名词“self- containedunderwaterapparatus”,很显然,缩略 的版本说起来更顺口,尤其是在水下。 如果这些 都是旧闻,那么OMG(天啊),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在 缩略字的最新化身中,为gr8(好棒)、LOL(大声笑 )和IMHO(依敝人拙见)担忧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 是,这些改变发生的速度超乎寻常地快。但另一个原 因可能是,这种新的沟通方式与我们过去所知的任何 事物都完全不同。 大多数语言学家都认同语言有 两种用处。一是书写:以书面形式记载历史、分享观 念或记录事件。书写的主要功能在于记录更复杂的故 事及其细节,这远远超过列购物清单和发短信。 相对地,我们主要为了交谈或交换信息而说话。几万 年前,人类便开始在洞穴中与彼此交谈。科技其实并 未改变这种使用语言的方式,电话也没改变它,交谈 依旧必须通过言语来进行。 但如今,通过即时通信、手机短信以及瞬间传送 的电子邮件,互联网已经摧毁了言语与书写之间的分 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将书写融入对话之中,运用文 字进行即时交谈,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相当于 创造了一种新语言。 新的缩略字帮助我们消除书写文字和口述文字之 间的差距。举例来说,如果你在线上跟朋友聊天,她 告诉你一个笑话,你得让她知道你听懂了它的笑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使用“LOL”这个缩略 字,来表示自己正在“大声笑”。 有时你聊到一半必须暂时离开电脑,但另一端的 人不会明白你为何陷入沉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某 个人会在对话窗敲下“BRB”,告知对方自己“马上 回来”(berightback)。少了这种礼貌的解释,屏 幕会莫名其妙地安静下来,对方也会觉得自己被忽略 。 虽然许多缩略字并未从朋友之间个性化的调笑打 趣,晋级为广泛传播的通用语,但有相当多的新缩略 字和语言调整案例,不断通过我们的数字渠道转化、 融合。有些流行起来,成为约定俗成的标准用语,例 如是LOL和BRB,有些则逐渐消萎,或局限在小团体中 。以ASL这个缩略字为例,在网络草创时期,这几个 字母被用来询问位于即时通信客户端的某人的“年龄 、性别和位置”(Age,Sex,andLocation)。但如 今,大多数社交网络都会要求人们挑选一个形象图片 ,因此,只要瞥一眼对方的照片,便可以得到这个问 题的答案。 大卫·克里斯特尔(DavidCrystal)是一位钻研 新“语感”,即“网络用语”的语言学家与作家。他 并不相信以R代替“are”之类的缩写形式,或是以“ :-/”表示“无动于衷”的象征符号,正在导致语 言退化。相反,他认为它们只是目前的技术限制所造 成的现象,而且是暂时的。“这种作法的主要目的, 是顺应一种空间有限的特定科技,一旦空间上的限制 解除了,缩略字便不再具有存在价值。”他写道。 《牛津英语辞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 的北美区特约编辑杰西·薛洛尔(JesseSheidlower )也认为,新词不过是语言在社会中的自然发展。这 些语言调整的例子随时都在发生,他在访谈中告诉我 :“人们总会在词汇使用上有所差异。每个时代都会 创造他们为各种不同场合构想并使用的文字。 有些文字将留存下来,有些则将消失,但这只是 语言的自然发展罢了。”薛洛尔以“OK”为例,今天 它可以被用在各式各样的情境中,虽然有无数理论解 释它的起源,但有些人相信它代表了“olkorrect” ,后者在今天的意思是“allcorrect”(完全正确) 。 薛洛尔不认为缩略字或新词改变了人们目前的交 谈形式,他说:“严格说来,我不认为这将影响我们 的语言,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沟通方式,而且 整体来说,我认为我们拥有的沟通方式越多越好。” 他解释说,这些改变总是先发生在社会底层,然 后逐渐往上扩展,而不是由上而下。当他为《牛津英 语辞典》添加新词时,这个新词是来自口述与书写沟 通中的日常用语,而不是来自围桌而坐的学者们。以 “crunk”(旷克乐曲)这个词为例,它最近才被加 进《牛津英语辞典》,意思是“某种形式的嘻哈或饶 舌音乐,其特征为重复叫喊流行的口号,以及电子舞 蹈音乐的典型元素,如突出的低音”。从它的意义很 容易看出,这个词不是由象牙塔中的学究发明的,而 是从社会底层、从当今的俗话俚语中冒出来的。 连“谷歌”这个动词——意思是“在全球资讯网 上运用谷歌搜寻引擎获取关于(某人/事/物)的信 息”,也在2006年成为《韦氏大辞典》(Merriam- WebsterDictionary)中的一个词条。这件事的发生 并不是因为搜索巨擘请求让自己成为新词,而是因为 这个词被使用得如此频繁,以至于它实际上变成了英 语的一部分。 研究显示,即便在年轻人开发他们自己的文字时 ,他们仍然知道如何与不同的对象交谈。在一项最近 的研究中,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ofColorado )的学生在即时通信软件上先是与朋友闲聊,然后再 与学校的图书馆员聊天。毫不意外,虽然所有交谈都 是在即时通信上进行,比起跟其他学生和朋友交谈, 学生与图书馆员的交谈比较正式。 与其感慨年轻人在手机、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软 件上使用缩略字,这个世界还不如承认:这些孩子正 在协助发展一种新形态的文化交流。这些位居语言食 物链底层的喜欢“一口大小”的消费者,正在协助创 造一种本地方言,而这种方言可以被整个社群——包 括遍及所有年龄层的短信和电子邮件使用者、通过视 频聊天的人以及微信使用者(micromessagers)平等 而公平地分享。 你可以为将成为明日历史的今日所发生的转变而 悲叹,说服自己相信各种负面论断,拒绝成为一个持 续改变的文化的一部分。或者,你也可以甩掉自己的 科技臆想症,拥抱并接受将继续发生的积极变革,因 为它之前已发生过很多次。今天的年轻人正在打造一 种新语言,而不是在破坏旧语言。正如你很快便将看 到的,像这些新词一样,各种发展正在协助创造重要 且颇具意义的新社群和新人际关系,而那是我们不断 转变的文化与无线未来(wirelessfuture)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P66-70 <p>《翻转世界》是一本走在时代前沿的书,它教你如何适应科技与数码产品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中拔得头筹。<br/> 作者尼克·比尔顿是《纽约时报》科技和商业版专栏作家,曾任《纽约时报》研究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他的专业性使得他对当前科技发展动态的分析十分精准,值得认真研读。<br/></p><p> 《连线》杂志好评推荐,brainpickings.org推荐2010年商业、生活、思想类十大必读好书之一。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纽约时报》畅销书《想象》作者乔纳?莱勒;《连线》杂志专栏作家,特约编辑克莱夫?汤普森倾情推荐。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