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作者: [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0.70
折扣购买: 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ISBN: 9787559841018

作者简介

作者|大卫?哈克特?费舍尔(David Hackett Fischer) 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被誉为“这个时代最天才的历史学家”。著有《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阿尔比恩的种子》等。 所获荣誉:普利策奖(2005)、欧文·克里斯托尔奖 (2006)、辛辛那提协会终身荣誉会员(2006)、普利兹克终身成就奖(2015)等。 译者|X. Li 美国佐治亚大学法学硕士,游学欧美多年,在中西方接受了完整而扎实的社会科学训练,现主要从事翻译。译有《价格革命》、《迷信与暴力》等。

内容简介

时至公元1100年,对钱币的渴求,甚至使得意大利北部城市皮斯托亚的圣泽诺大教堂的教士们熔掉了巨大的十字架,用以铸造钱币。德意志的王公诸侯们卖掉了他们的帝国印玺。英格兰的贵族们用他们的银质剑座做交易,而法国的主教们则将他们金灿灿的圣杯变成了现金。为给这些行为洗白,沙特尔主教、神学家福尔贝诡辩说,将圣器贩卖给基督徒,总比将它们典当给犹太人好。 盔甲的价格是一个绝好的例子。这个中世纪欧洲的重要“耐用消费品”,主要是用来延长使用者的寿命。被称为“锁子甲头巾”(coifs)的铁制无檐帽不仅是军人的装备,而且是商旅的穿戴,因为在这些消费者生活的世界,不满可以通过力量的展示得到宣泄。13世纪锁子甲头巾和护体盔甲的价格,类似于20世纪洗衣机和电冰箱的定价。其价格会在名义上升高,但与那些供应量弹性较小的商品价格相比,事实上是在下滑。 君主们试图实行价格管制,却收效甚微。14世纪,大权在握的精英们将价格管制斥为不自然、不见效和不道德之举,与那些20世纪的经济道德家们的论调如出一辙。布里德灵顿的教士于1316年写道:“对价格颁布法令是何等无理之举,一切生命的硕果累累或是贫瘠荒芜都只取决于神的力量,因此,必当是土地的肥沃与否而不是人的意志来决定价格。” 中世纪神学家们的主张与现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结论却是相同的。价格管制在14世纪不仅被斥为对自由市场的禁锢,而且被认为有违神的意志。我们会看到,在每一次价格革命中,有钱有势的精英们都会反对经济管制,并且利用管制的缺失来牟取私利。 1315年,英格兰的小麦价格涨到了过去的八倍,从五先令涨到了四十先令之多。饥饿的牲畜生病、死去。编年史提到了一次大瘟疫,导致大批家畜死亡。贫苦不堪的农民们吃猫、老鼠、爬虫和昆虫。许多人甚至靠吃动物排泄物求生。还有一些人吃树叶。在伦敦、巴黎、伊普尔、布雷斯劳和乌特勒支的街道上,横七竖八地堆满了死人。乡村里随处可见饥饿的劳动者成群结队,搜寻食物。犯罪活动猖獗—多数是偷窃食物,或是任何可以换成食物的东西。 欧洲的经济已然支离破碎,面对这样的压力,在别的时候或许尚可挺过去,但此时却已分崩离析。人们为他们遭受的灾难寻找替罪羊。磨坊主和面包师成了最佳目标。在法国,巴黎民众大张旗鼓地将那些把动物排泄物混入面粉的面包师定罪处刑。十六位面包师捆绑在公共广场的车轮上,被迫伸手举着小块腐烂的面包,同时遭受群众的责打和谩骂。 至于在英格兰备受憎恨的国王爱德华二世,他即将面临更加可怕的命运。他遭到废黜,并被投入英格兰西部伯克利城堡的深牢大狱中。俘获他的人们进退两难:他们不能让他活命,但也不想使自己背上弑君者的名号。他们通过发明一种表面上不着痕迹的处刑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国王被抓来并牢牢绑住。一根烧红的烙铁被缓缓地从他的肛门插入,直到刺穿脑部。据说,国王临死时的尖叫声在塞文谷方圆数英里之外都能听到。在格洛斯特郡,这一事件的民间传说依然活灵活现。一些人发誓,时至今日,在没有月亮的寂静夜晚,依然能听到爱德华二世临死时的惨叫声。 此外,化学家和历史学家近来对美洲白银在欧洲流散的联合研究,也揭示了货币一元论模式的另一个困境。最大一笔美洲财富是波托西的银矿山脉,这是尘世财富、残暴和贪婪的一座纪念碑。西班牙征服者于1545年发现了波托西的白银,并且强迫当地的印第安居民大量开采,代价是惨重的人员伤亡。从1521年到1610年,美洲出产的白银中近一半来自波托西。 波托西的白银在化学成分上非常独特,所以可以利用冶金技术对它的流散状况进行探查,其结果对这个领域的学者非常有启发。波托西的白银的确出现在了西班牙、热那亚、米兰和威尼斯的钱币中,但时间是16世纪中期之后。在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发现了它的踪迹,但直到16世纪90年代其数量都不大,而价格革命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种白银在比利时、英格兰、荷兰,以及法国的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未发现。测试者的结论或许有些言之过早,他们认为,南美洲的白银在16世纪对北欧的铸币几乎没有多少影响。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人们直到价格革命的后期方才感受到它的影响力。 简而言之,价格革命是先发生的,美洲财富后来才到。时间在这里成了决定性的检验标准。为数不多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历史法则之一就是:效果不可能比原因更早出现。“美洲财富是16世纪欧洲价格革命的首要原因”这一旧论,是站不住脚的。 普利策奖得主&《阿尔比恩的种子》作者大卫·哈克特·费舍尔的集大成之作 呈现人类社会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重塑800年来的世界史——“改变的历史”。 世界史,因此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数学般清晰的诗意。 《文明》《历史》《福布斯》《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数十家媒体一致推荐 ■通过价格,揭示世界历史巨变的机制和节奏 价格可以说无所不在,不仅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比如,攻占巴士底狱的那一天,也是巴黎粮食价格达到其周期性高位的一天。 但是价格研究所涉及的庞大数据,对研究者提出了挑战,要求兼具数学家的才能和历史学家的视野。 有名的价格研究者之一是马克思,他借助价格来解释生产系统尤其是交换的结构;而费舍尔则通过价格揭示了世界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机制和节奏。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所有人可能都知道历史是变化的,但不知道变化后面存在某种机制。 当哲学家们试图将之作为形而上学问题,用演绎法来解决时,他们往往提供的是相互对立的解释,反而使得我们的认知更加混乱。而费舍尔则表明,这个终极之谜可以变成经验性的追问,用量化的证据来回答。 为此,他描述了世界历史的四次巨浪,它们并非一模一样,但在很多方面都很类似。于是,我们可以在中世纪盛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维多利亚时代之间,在文明最闪耀的时刻和物质世界的节奏之间,建立起联系。 世界史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数学般清晰的诗意。 ■某种程度上,费舍尔宣布了“价格历史的终结” 费尔南·布罗代尔也是少数试图回答价格革命的起因的历史学家之一,但他认为这“不可能”解决。 而费舍尔在考察历史上的七种因果关系模型之后,另起炉灶地提出了新的具完备性和说服力的解释模型。 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宣布了“价格历史的终结”,以后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关于价格动态的量化数据,但是基本上不可能超越他的模式。 费舍尔尤其纠正了主流的货币主义模式带来的认知偏差,这种模式认为,美洲财富是16世纪价格革命的首要原因,而他表明,在美洲的白银和黄金流入欧洲之前,欧洲的价格早已经上涨。 ■堪为美国的“司马迁”,历史写作的典范 费舍尔无疑不仅有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还是一个极其擅讲故事的历史学家。 中世纪价格革命,从沙特尔的圣母诞辰节这一天讲起; 16世纪价格革命,从佛罗伦萨圣乔瓦尼节这一天讲起; 18世纪价格革命,从巴黎庆祝王太子诞生的节日这一天讲起; 20世纪价格革命,则是从伦敦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纪念日这一天讲起。 各种迷人的细节和有趣的观察遍布书中,填充着精心设计的的框架,几乎不露痕迹地服务于作者的理论雄心。可以说,本书也提供了历史写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