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丛书

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丛书
作者: 包美霞
出版社: 中原农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丛书
ISBN: 9787554221280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顾保国 复旦大学政治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任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等。出版《伟大的梦想》《幸福论》《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等10多部著作,在《求是》《红旗文稿》《党建研究》《学习时报》等国内权威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各类研究成果达200多万字。 崔友平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全国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出版《历史的轨迹》《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等著作,主编《两个转变与通货膨胀和失业》《政治经济学》等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本书作者 包美霞,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法治权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相关研究。在《红旗文稿》《江西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法制日报》等核心报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内容简介

第四章 乡村文化兴盛的建构原则 ……………………………………………… ……………………………………………… (四)保护传统文化基因,传承民族文化农村传统文化的氛围较为浓厚,传统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传承较好,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可以说广大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发生、繁衍、生息之地。乡村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信仰是朴素的。但是,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加剧,人口向大中城市迁徙,农业人口的减少,导致部分偏远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致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农村有逐渐流失的趋向。因此,唤醒当代人继承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是很急迫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以古村落为例,传统文化“基因”是古村落的“灵魂”。在古村落的保护中,传统文化“基因”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涉及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外在保护,集中反映在古村落建筑形态的保护上,这是古村落“硬实力”的体现,还涉及无形的文化层面的内在保护,集中反映在古村落传统文化“基因”的保护上,这是古村落“软实力”的体现。如果把物质形态的外在保护比喻为是对人的“躯体”的保护,那么文化形态的内在保护就是对人的“灵魂”的保护。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都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它体现一个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致力坚守与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意志。世界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 化,恰恰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而民族文化的根脉就在广大的乡村。从长远看,乡村文化是保证中国文化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并重获世界尊重认同的必需条件,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保护乡村文化。……………………………………………… ……………………………………………… 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学习读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为各级党政机关推动繁荣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有效性强的措施,为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提供了可靠的指导。 3.内容丰富全面,语言通俗易懂,设有知识链接、典型案例、专家观点、延伸阅读、深度思考等特色板块,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本书装帧精美,采用特种纸双色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