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

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
作者: 施议对 施志咏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46.70
折扣购买: 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
ISBN: 9787559629951

作者简介

饶宗颐,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等多个领域均有重要贡献。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代表作有《敦煌书法丛刊》《词集考》《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等。

内容简介

"  许久未见饶公,正思念中,饶清芬、施志咏为安排小聚。丁亥重阳后四日,2007 年 10 月 23 日,英皇骏景酒店四楼咖啡厅。上午 11 点30 分至 12 点 45 分。甫入座,饶公即询问近况,不知当下正研究什么课题?饶公精神爽朗,与一年前并无多少区别,只是清瘦一些。握起手来,仍然那么有劲。其时,清芬递过一份材料,从网上下载的文章。   有云:观近世所谓“国学大师”,虽无不底蕴通博,而精专却多只在一域。譬如冯友兰,以哲学名世;“北钱”钱锺书,以治宋诗著称;“南钱”钱仲联,以治清诗驰誉。即便是执着“继绝学,存国故”的一代宗师章太炎门下弟子,亦只是各发扬乃师一端之学:如黄侃精小学、吴承仕专经学、朱希祖攻史学、刘文典擅《庄子》   《文选》……“诸体皆工”“百科全书”式人物,很难见到。今世屈指,不过饶宗颐一二人而已。人生苦短,术业专攻,契合于社会分工理论,实在是很正常的。   这是因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申请设立国学学位所引发的议论,表示对于国学与国学大师的不同理解。随即,我亦递上新制《金缕曲》,敬呈郢正。饶公兴致很好,逐句诵读。上片云:盖世饶公学。地天人、要终原始,群书卓荦。德镜清琴素怀寄,尘霭众山如濯。呈藻绘,文章颖烁。我志述删千春映,骋良图、上下看横廓。存大雅,正声作。   饶公连声赞叹。说:“不敢当,不敢当。”   下片云:初成一卷重交托。二仪兼、函弘韫椟,从容优渥。屋满春风荣末座,笔阵空来夜斫。念细菊,新开篱落。好树凋残秋蔬尽,履岩崖、万仞无桥彴。南斗仰,以斟酌。   饶公对之,亦颇加奖掖。说:“非常感谢,非常感谢。”并说:“现在能制作此曲者已不多见。”   于是,这次见面的话题,也就从这里开始。   施议对:网上文章称:“各国皆无国学,只中国有国学。国学本一历史性概念,西风东渐之际相对西学而言,统括传统学术。”这一说法,似乎觉得没有必要于文、史、哲之外,另立一门学科,曰:国学。   或者说,国学根本就不存在。这是需要斟酌的。而其将国学看作统括中国传统学术的一门学科,却说明,作为国学这么一种学问或者学科,实际上并非子虚乌有。   先生探讨人类精神史,凡所涉足领域,皆由顶 上做起。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太史公语),十分注重于天、地、人之间立论,落想极其高远。先生的学问,无论哪一域,或者百科中的任何一科,都概括不了。所有这一切,似乎只有“饶学”二字,才能够较为准确地加以表述。   饶宗颐:我的目标是学艺兼修。孔门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孔夫子说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几个方面都兼顾得到。作为读书人,经过几十年,我现在的注意力,主要在于艺。   至于学,过往所积累,已辑为《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由台北新文丰出版。在学与艺两个方面所获成果,应当说,都是上天所赐予。   上天不仅给我高寿,而且,我这一辈子,亦特别幸运。20 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当代学术之显学——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皆有幸参与其事,我还到过不少地方,国内、国外,亲身见证过学与艺的许多重要活动及事迹。这一切,对于目标的进取,都有很大帮助。最近,沈建华所编《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你可找来看看。   施议对:沈建华所编《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导引称:2003 年 10 月由台北新文丰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近一千四百万字。如果说二十卷巨册展示了 20 世纪饶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不同领域研究历程,那么今天呈献给读者的这本《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却是体现饶先生近几年最新的思路和创造性的学术思想。   导引所说,新的思路和创造性的学术思想,除了新见(新的发现)、新知(新的见解),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是否就是一种证据法?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将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对接。先生给二重增添了一重。以为:出土文物上之文字记录,若甲、金、简、帛等等,数量之富,与纸上文献资料,可相匹敌。尤其是甲骨文。先生并曾指出:若干万片文字,诚为古史之无尽藏,倘能细心寻究,有无数新知,正待我人之探测,其事有同于开矿。先生的三重证据法,进一步将田野考古出土文字及文献记载(甲骨、金文材料,经典材料)研究和民族学资料、异邦古史资料研究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古史重建,这是一项重要的创造。   饶宗颐:提倡三重证据法,三重史料互相印证,主要考虑到文物之器物本身,与文物之文字记录,二者宜分别处理;而且,出土物品之文字记录,其为直接史料,价值更高,更为重要。   我有个学生,澳洲人,曾以中国妇女为题,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请我指导。论文所说人物妇好,武丁妃,中国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远在殷商时代;而最后一位是吕碧城,民国时代词人。已有英文版行世。妇好墓属殷墟早期,1976 年发现,保存完好。出土各种玉器七百五十余件。甲骨文有关记载二百多条。我有《妇好考》,发表于近期《燕京学报》。这篇文章写好二十多年,现在才拿出来发表。此外,并有《妇好墓铜器玉器所见氏姓方国小考》一文,载《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妇好与殷同姓。庙号辛,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曾率领一万三千多人的军队攻打鬼方,并大胜而归。   这是个个别案例,但牵涉面很广,需要几个方面的配合与贯通,才弄得清楚。   施议对:三重证据法,所增加的一重,既有直接史料价值,而且于论证过程,先生所进行的综合理论考察,亦为进一步探研,在方法上提供启示。特别是古玉证史问题。大家知道,古玉之作为历史的载体和见证,为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学界各个领域对此皆十分重视。有关探研,虽各有所得,但在不同层面上,各自均受到一定的限制。先生将分散、零碎的考古发掘集中梳理,并在这一基础之上,运用出土文献以及古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由玉器的出土、玉文化的形成,断定玉器时代的存在,并因此而引申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先生的具体论证,为补史之阙、证史之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令人眼界大开。" "★一代通儒、百年巨匠饶宗颐。 饶宗颐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和汉学泰斗,钱锺书、余秋雨、季羡林等知名学者都对其赞不绝口,他曾荣获多项荣誉博士及名誉教授称号,曾连任两届西泠印社社长,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囊括饶宗颐多项学术与艺术的见解。 本书展示了饶宗颐在史学、经学、文学、甲骨学、敦煌学以及诗、词、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见解及成就。 ★纪念饶宗颐逝世五周年典藏版。 本书特收录饶宗颐学术年表,整理了饶宗颐一生各阶段的学术贡献,精装装帧,品质高端,适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