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儿子(精)
作者简介
阿兰?布拉克尼耶(Alain Braconnier) 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曾任巴黎十三区心理健康协会**,巴黎萨伯特慈善医院精神分析与精神疗法实验性协会主任,临*心理医生学院名誉教授。著有《你好,焦虑分子!》《母亲与儿子》。
内容简介
不同的母亲类型(上) ○无情的母亲 我们在此借用约翰 F. 肯尼迪这句关于他母亲罗斯·肯尼迪的妙语:“我们需要她的时候,她从来都不在我们身边。” 有些人认为罗斯·肯尼迪的儿子们与女人相处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浪荡,都是由于这位母亲对儿子表现得太冷漠。无情的母亲可能会给儿子一种女人难以接近的印象,但也可能驱使男人追求**上的成功。这样的母亲尤其会在孩子身上造成一种被抛弃感和因不知道怎么才能被爱而产生的负罪感。我的职业经历在这个问题上教会了我很多。 我**次见到阿蒂尔的时候他13岁,正在重读初二。我还记得我看到他的**个想法:“瞧,我们会以为他是‘胡萝卜须’。”他身上的孩子气和雀斑无疑引发了这种联想,让人一下子就产生了矛盾的反对态度, 因为“胡萝卜须”在我心目中既代表情感,又代表烦躁。阿蒂尔的母亲**次陪儿子问诊时,看上去像是因为儿子和她自身的问题感到很焦躁。 阿蒂尔一开始是拒*来见我的,但他还是来了,他显得极其紧张、易怒,学习成绩也不理想。他的母亲自己也承*着孤独、与社会隔*,尤其是丈夫不在家的痛苦,她很快就向我吐露了她的内心想法。在她看来,丈夫在家庭中的缺失正是她儿子一切问题,也包括她自己问题的根源。阿蒂尔倾听母亲的谈话后,表示赞同她对父亲经常不在家的不满,但直截了当地反对母亲因自己没有社交生活或感到孤独而产生的抱怨。当她提及自己没有邻里关系时,他突然插嘴:“不是这样的,你有朋友,他们偶尔甚至还会来我们家。” 当我**次接诊阿蒂尔一个人时,一开始他身上*让我震惊的一点就是他对我的初始反应,他的反应极具侵略性和暴力。他直视我的眼睛,说出了**句话:“我不喜欢人们挖掘我的过去!”我**震惊了,因为我还什么都没说,当他和他母亲一起来的时候,我们也几乎没有谈及他的家庭或他的过去这些话题。谈话主要是围绕他们的现实状况展开的,除了母亲提到了阿蒂尔小的时候他们一起度过的一段持续几年的快乐时光。那时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他们全家在亚洲团聚了。母亲对这段时光的评价很简单:“我们过得很好。”而阿蒂尔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 回到这个男孩给我的*初印象:“瞧,来了个‘胡萝卜须’。”在治疗的过程中,我理解了侵入我脑海的这个形象蕴含的意义和矛盾。要知道“胡萝卜须”长相丑陋,与母亲的关系十分不好,母亲并不爱他。他一点点习惯了*到虐待,他的内心也越来越封闭。但儒勒·列 那尔告诉我们后来这个男孩逐渐在自己的父亲勒皮克先生身上发现了对他压抑已久的柔情的回应。对阿蒂尔自身来说,他母亲爱他的方式是很矛盾的。他母亲是在被自己母亲反对的情况下生下阿蒂尔的,那时她还没结婚,这在她心中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在阿蒂尔的整个童年时期,他的母亲和外祖母都十分担心他, 因为他过分的行为和对立的态度。这个男孩有理由让我想到“胡萝卜须”,有天他对我说:“我小的时候总是说不,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挖掘他的过去就相当于让他回忆他既幸福又不幸的童年时期,但同时也一下子在我身上产生了矛盾的移情反应。他现在知道了他不想回顾过去了,但他以这样的方式说出来,好像他同时也在寻求我的支持,以便让我以另一种方式重塑这段过去。就像他以前寻求过他父亲的支持一样,但与儒勒·列那尔笔下主人公的命运相悖,他父亲好像并不愿意背负这个负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青春期初期是一段多么敏感脆弱的时期,它凝结了两种伤痛:一种是由急于成熟的本我与成长期的失控以及陷入被动和被抛弃的危险的对立造成的伤痛,另一种则是蕴含着对爱和保护永不满足的追求的过去和孩提时代的伤痛,这样的爱和保护对某些人来说是特别强烈的。 ○不怎么管教孩子的母亲 可能阿德里安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无意地知道了他年轻的母亲是很古怪很不可捉摸的。他的父母在他六岁时分开了。母亲承担了教育两个孩子的责任,尽管她确实在性格、友情和情感关系上十分不稳定。阿德里安和比他小两岁的弟弟朱利安去了法国南方,他们的母亲在那里遇到了一个画家,爱上了他并且在那定居了。20年之后,阿德里安将这段时期看作矛盾的回忆。他记得他被村子里的伙伴和学校的孩子孤立了。因为他是“外来者”,也因为他母亲被看作一个“怪人”。同时,这段时光在他的记忆中也是很幸福的。他记得他母亲**不管他,他想玩多久玩多久,而他母亲**不管他的学业, 所以不久后他父亲把两个儿子接走了,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实在太糟糕了。现在,他母亲仍然在以她的自私伤害他,但他已经接*她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了——她的活力和及时行乐的态度一直让他很着迷。他与父亲的冲突持续了整个青春期。在这段时期,他经常感到自己在追求及时享乐,这种乐趣特别体现在**上,而且令他在乐趣与满足他所崇敬的父亲这个愿望中间摇摆不定。后来回想起那段时光,他还是很感激父亲强迫他开始正常的生活,并且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在26岁时他拿到了律师文凭。阿德里安对我说他母亲每年都很清楚他的考试时间,但她从来没有问过他的成绩。“她就是这样,”他用带点儿玩笑和伤感的语气说道,也就是这个人后来幽默地对我说,“母亲带来的伤痛永远不会痊愈。”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儿子有多爱他们的母亲,无论母亲有什么样的行为,也无论一些不务正业的母亲对儿子表达出了怎样的态度。 (本文摘自阿兰·布拉克尼耶 作品《母亲与儿子》,三联生活书店2019年7月出版。) 不同的母亲类型(下) ○保护欲过强的母亲 我童年时的一段回忆让我至今还想笑:我*好的一位朋友的母亲——差不多相当于我的第二个母亲了——每次在他儿子上学前都会对他说:“你穿好衣服了吗?”不管当时是寒冬腊月还是骄阳似火。我朋友有时会戴围巾出门,虽然他根本用不着它,除非是为了在拐弯的时候马上把它摘下来。显然,他这个儿子很让母亲放心,但当时他确实很为她的小题大做生气, 况且她还在他的朋友面前表现这种小题大做,这会让他被人嘲笑。 什么样的母亲算“老母*似的母亲”呢?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我接诊了一些抱怨自己母亲让他们窒息的男孩。他们基本不会搞错状况。当我约谈妈妈时,她会用半坦白半高兴的口吻说:“没错,我把他保护得太好了,我一直太保护他了,我真是个老母*。”大部分情况下她还会补充一句:“另外,他父亲经常会因此责怪我呢。”当一位母亲的儿子亲口说了,并且她自己能感觉到他说得有道理的时候,那她就是一个老母*一样的母亲。还有一种情况可以让我们识别“老母*”,就是提到她儿子时,这位妈妈对你说或自言自语: “他所有事我都知道!”所有的妈妈都有这种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觉,但要相信这种幻觉“证实”了母亲确实寻求一种自己可在儿子身上实现的超能力。 ○我的“小儿媳” 婆媳关系对于旁观者来说是个十足的笑料,但对当事人来说是个咬牙切齿的恨事。这种矛盾表现从母亲的蛋挞比妻子做得好,到妻子清楚明了地拒*“又和你妈一起度假”。从母亲心绪矛盾地称呼她未来的儿媳妇(“我的小儿媳妇”),到未来儿媳令人销魂的话语(“虽然她年纪大了,但精神状态还是很年轻”)。到底这段如此常见的苦乐参半的关系之关键在哪里呢? 朱莉在跟我说到她和她丈夫的矛盾时,很快就点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她婆婆。对她来说,她丈夫在 20岁时投入她的怀抱就是为了逃开他母亲。她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年来她被这个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小伙子当成了多大的救命稻*。她本该在这对年轻夫妇**次激烈争 吵时就有所警醒——那次吵架是由于他们对度假的组织计划不同,后来他去他母亲家寻求安慰去了。在朱莉看来,这位母亲**强势,对孩子保护欲很强,对她丈夫也有很强的占有欲。很快,她婆婆造访这对年轻夫妇的次数越来越多。借口则是他们**个孩子出生了。显然,朱莉对这些来访和监视一点儿都不开心。 其中一个细节总是能引起这个年轻女人控制不住的愤怒:她婆婆每次来他们家都会带吃的,填满这对年轻夫妇的冰箱,根本没觉察到朱莉对这种伤人的僭越的反应。她应该做些什么呢:在“奶奶”来之前就把冰箱填满,还是享*这份好运,趁机用省下来的钱去餐馆大吃 大喝?显然,这样的关系根本掩盖不了妻子对婆婆占有自己丈夫和婆婆对儿媳占有自己儿子的强烈嫉妒,这种占有中喂养的作用**是象征意义的(这位婆婆无法将她母性“喂养”的特权拱手送人)。 婆媳间经常出现的问题之所以会*复杂,就是因为这些情况委婉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儿子,也就是文中讨论的男人,选择了一个像他母亲一样强势又保护欲很强的妻子:那我们就不必为这两个性格强势的人相遇而产生的“火星撞地球”的反应感到惊讶了。 (本文摘自阿兰·布拉克尼耶 作品《母亲与儿子》,三联生活书店2019年7月出版。) 母亲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这个问题可能看起来有点儿矛盾,因为一定程度上母亲对儿子的作用好像是显而易见的。母亲对宝宝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她照顾他,给他带来舒适感和安全感,没有这些,宝宝是无法成长的。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也会促使母亲悉心照料他。在母亲照顾一个如此依赖自己的孩子的意愿中还夹杂着感到自己被一脆弱的生命需要和无可替代的满足感。从表面上来看,当幼儿成为青少年时,事情就**不同了。另外,你家的青少年并没有放弃确认他的父母,包括你,他的母亲.除了束缚他之外对他什么用都没有,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母亲*重要的五个品质 科学研究证实,如果有必要的话,婴儿会在与母亲的接触中获取一些人格特点,而不是通过遗传获得。如果在出生后的**周,他是被一位专注温柔的妈妈照顾的,他接下来的性格就不会那么胆怯,并且会有*好的抗压能力。相比有不同情感需求的女婴,对男婴来说,若想成为一个“好妈妈”,以下五个品质是母亲必须要拥有的: 1..对宝宝的信号有足够的敏感度; 2..接*宝宝的行为; 3..配合宝宝的节奏; 4..开放的情感; 5..有关心自己以及孩子思维状态的能力,也就是被心理学家定义为“投射作用”的能力。 从一岁开始,孩子就会根据父母的动作和脸庞知道自己的行动:没有一个孩子是不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允许的目光就能发现这个世界的。不久后,在两三岁时,这个小家伙会寻求自身独立,会跑在母亲前面,藏在街上的某个角落,但很快,他就会去看母亲有没有追他或等他来使自己安心。为了让孩子感觉自信和*到支持,在他出生的头几个月就该让他感知到母亲对他发出的爱或悲伤的信号,并使其对此具有足够的敏感度。否则,他的精神会出现偏差,让他本能地陷入**的探索、体验和冒险中,而不会意识到危险和他自身的脆弱。青春期时的孩子会产生一种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这种错觉的表现形式就是冒险的行为,这对孩子来说很危险, 而对父母来说是无法忍*的。 你可能会说,开放的情感是一种很难量化的事物。没错,我们以孩子睡觉的问题为例。妈妈经常说她们晚上甚至会在宝宝哭喊前就醒来,但接下来你应该在房间独自哭泣或把儿子抱到你*上和你一起睡吗?偏差的出现是因为母亲习惯与儿子一起睡,有时甚至睡到青春期或是*久。我见过很多孩子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一起睡的例子,如果孩子有父亲的话,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会对此吹毛求疵。父母感情上太开放,忽视了年代的差异,有些专家认为这些行为将来会在这个小伙子身上养成一种花花公子的性格,让他因为以母亲为傲而难以步入爱情生活。那我们的意思是不应该陪儿子睡觉,也不应该在周*早晨把他带到自己的*上吗?并不是,但我们需要一个特殊的理由,因为我们要过节,因为我们在*上吃早餐,因为孩子病了,因为他害怕,等等。通常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诚实地扪心自问,就会发现合适的尺度。“作为父母,我要不要把我的孩子带到我*上?这是为了他还是为了我?这是因为他感觉不舒服还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热情和情感的需求?”如果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那么答 案就是“不”!这就是尺度。 (本文摘自阿兰·布拉克尼耶 作品《母亲与儿子》,三联生活书店2019年7月出版。) “知育书”第二辑,三联生活书店引进推出同系列经典《母亲与儿子》,后续还将有《母亲与女儿》《儿童自然法则》。 母亲与儿子,尽管与父女一样,是被誉为前世**的关系,却总在现世遇到批判。 母亲是儿子的生命之泉,但儿子在饮用后终将涉水而行,找寻自己的路径。 母亲在儿子身上投射的一切,都将成为儿子蓬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