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增订本)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增订本)
作者: 杨国荣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3.00
折扣购买: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增订本)
ISBN: 97878077048120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西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20余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法文、韩文,在Indiana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海外出版社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前会长(2020—2021),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

内容简介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嘉靖七 年(1529)。祖籍浙江余姚,自其父始迁居山阴。曾修学讲论于越城附 近的阳明洞,故有阳明之号,并以此行于世。 哲学家的生平往往很平淡。尽管他们的思想可以“极高明”,并产 生震撼人的力量,但其哲学的沉思却常常伴随着宁静单一的书斋生 活。康德在这方面提供了典型的范例。这位哥尼斯堡的哲人诚然在 哲学上进行了一场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但终其一生,却几乎没有 离开过他生活其间的小城。他时钟般的刻板生活,似乎构成了近代学 院哲学家的经典范式。相对于这一类的学院哲学家,王阳明的一生显 得颇不平凡。作为哲学家,他固然有过龙场悟道之类的哲学沉思,但 这种沉思并非完成于宁静安逸的书斋,而更多的是以居夷处困、动心 忍性等人生磨难为背景。从早年哲学问题的萌发,到晚岁的哲学总 结,王阳明的哲学历程与其曲折的人生旅程处处融合在一起,为学、为 道与为人则相应地展开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一、早年经历与哲学问题的萌发 王阳明的祖先常被追溯到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这种谱系是否 可靠,现在已不易考定。王阳明的六世祖为王纲。王纲(1302—1372) 在明代初年曾由刘伯温的推荐,出任兵部郎中,后升为广东参议,1372 年因苗民起事死于增城,明廷特建祠加以表彰。这位先祖无疑使其后 代引以自豪,而其忠烈节义则对他们产生了绵绵不断的影响。一百多 年后,王阳明受命安抚广西,在归途中特意绕道增城,拜谒了其先祖的 祠庙,并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我祖死国事,肇禅在增城。荒 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落落千百载, 人生几知音?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①历史仿佛有意安排王阳明 去继续其先祖的未竟之业,而二者的归宿似乎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里既有对先祖的缅怀,又有未负先祖之志的自慰。时光虽然逝去了 一个多世纪,但先祖的精神感召却依然可见。 相对于六世祖,祖父王伦的影响无疑更为切近。王伦(?—1490) 字天叙,早年便熟读经史,对《仪礼》《左传》《史记》等功夫尤深。其学 识德行颇闻于浙东、浙西,往往被争聘以教授子弟。王伦为人淡于名 利,旷达洒落,善鼓瑟,常弄曲吟诗于清风朗月之下,时人比之陶渊明。 平生爱竹,庭院四周环种青竹,并时时啸咏其间,由此得“竹轩先生”之 号。王阳明少时常跟随其祖父,王伦的经史修养及旷达磊落的胸襟, 无疑构成了王阳明成长的重要背景。 王伦虽有名士风度,但并不显达。到了王阳明父亲王华,王门的 家境开始改观。王华(1446—1522)字德辉,别号实庵,晚年号海日翁。 自幼好学,曾读书于窗下,时值阳春,邻里孩童相与外出戏游,王华独 安坐读书不辍。母亲劝他不妨暂出观春,王华答曰:“大人误矣。观春 何若观书?”其苦读如此。三十四岁中举,翌年以状元及第,并授官翰 林院编修。后又任东宫辅导,为太子讲读。至致仕(退休)时,已官至 南京吏部尚书。王华讲学谨守圣门,为人坦诚醇厚,事母至孝。父亲 的这种品格和气质,对王阳明早期精神的发展,不能不产生潜移默化 的导向作用。 王阳明生于成化八年(1472)。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出生前一 天,其祖母岑氏“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警寤,已闻啼 声”。《阳明先生行状》亦录下了类似神梦:“天神抱一赤子,乘云而 来,导以鼓乐。”王伦得知此梦,觉得非同寻常,于是以“云”名之,而乡 里亦颇传此梦,并将王阳明出生之楼称为“瑞云楼”。这种逸闻不免有 其玄秘之处,但在天神送儿的神秘传闻中,却无疑寄寓着王门对这位 后代的厚望。 然而,尽管其诞生过程经过了种种渲染,但直到五岁,王阳明仍不 能开口讲话。据说五岁这一年的某日,一位僧人途经王阳明的住地, 见了王阳明便不由感叹:“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以“云”为名,既象征 着云中送儿,又意味着彰显了此事。祖父王伦由僧人之言而悟,于是 改“云”为“守仁”,而王阳明随即便能说话。“守仁”源出于《论语 ·卫 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有关僧人的传闻当然 未必可信,但易名一事则自有其寓意。如果说,以“云”为名表现了对 天神云中送儿此种玄秘之梦的回应,那么,改名“守仁”则隐隐地寄托 着认同儒学正道的期望。尔后阳明所接受的教育,也确实主要以儒学 为中心。感叹:“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以“云”为名,既象征 着云中送儿,又意味着彰显了此事。祖父王伦由僧人之言而悟,于是 改“云”为“守仁”,而王阳明随即便能说话。“守仁”源出于《论语 ·卫 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有关僧人的传闻当然 未必可信,但易名一事则自有其寓意。如果说,以“云”为名表现了对 天神云中送儿此种玄秘之梦的回应,那么,改名“守仁”则隐隐地寄托 着认同儒学正道的期望。尔后阳明所接受的教育,也确实主要以儒学 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