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阅读指导目录丛书)

经典常谈(阅读指导目录丛书)
作者: 朱自清|责编:省登宇//周李立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40
折扣购买: 经典常谈(阅读指导目录丛书)
ISBN: 9787521216738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诗人。21岁开始发表诗歌并出版诗集。27岁时执教于清华大学。代表作《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内容简介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 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 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 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 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 ,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 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 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 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 ,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 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 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 。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 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 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 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 ,《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 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 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 ”,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 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 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 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 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 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 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 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 ,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 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 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 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 ,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 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 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 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 。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 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 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 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 。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 ,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 ,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 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 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 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 《语文》八年级(下)阅读,入选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朱自清写给大众的十三堂国学常识课, 畅销八十年的中国传统经典入门读本。 精编精校多条注释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