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
作者: 傅佩荣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36
折扣购买: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
ISBN: 9787506061636

作者简介

傅佩荣,祖籍上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著作达九十余部。于深化推广哲学研究、探讨当代重大议题、促进两岸思想交流,贡献甚多。近年来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出版《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解读著作多种,对于经典的当代诠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内容简介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之一。西方近代的启 蒙运动,是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两方面的表 现:一是消极方面,批判过去的宗教信仰,要摆脱它 对人类所造成的束缚。我们可以如此理解:宗教信仰 的重要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久而久之,这种信仰 使人的理性不再运作,最好少思想,只要服从就好。 因此,人们容易生活在习惯之中,对于社会的种种不 义,或人群间的不平等,以及不合理的现象都习以为 常了。这些都是宗教促使人顺服世界现状可能产生的 结果。这样的结果当然大有问题。 所以,启蒙运动就“启蒙”一词来说,代表过去 的人是蒙上眼睛、蒙上理智的,启蒙就是要把眼罩揭 开。如果就外文“Enlighten—ment”来说,就是要 照亮人类实际的生存处境,展现光明。于是,启蒙运 动的重点之一,是要解脱宗教对人们的束缚。结果一 路发展下来,变成反对宗教了。我们知道,宗教本身 和宗教的影响或效果应该分别开来。宗教有一种很特 别的领域,但是宗教的运作在现实上往往和欲望、权 力结合,造成各种不理想的情况,这些是要批判的。 然而,启蒙运动为了批判,竟然连宗教也一起排 斥了,以至于发展出无神论和唯物论。当时许多哲学 家的基本立场是主张:人要设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不 要凡事诉诸超越的信仰,譬如,祈求神明的支持。所 以,启蒙运动的第一种表现是消极的,要解除人心的 束缚,尤其宗教方面所带来的约束,要尽量予以减低 。 二是积极方面。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认为,人既然 活在世界上,接受了这个世界,那么下一步就得看人 自己的表现,人的责任感因而大幅增加。既然如此, 那么人生的幸福何在?现在面对这个问题,就不能很 单纯地把答案放在宗教信仰上了。从前我们可以说, 人的幸福是死了之后可以升天堂,而现在的人生幸福 呢?就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人要如何改善这个世界 呢?只有设法研究什么是好的政治制度,找出这个社 会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我们没有另外一个世界可以“ 逃避”或“投靠”,因此,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并加以 改善。那么,人有没有自由?这自由有没有限制?自由 的目的何在?又该怎么运作?这一连串属于现实人生的 问题,都需要重新加以讨论。讨论的结果出来了,改 善后的世界真的进步了,认为世界的将来掌握在我们 自己的手上,而有“明天会更好”的信念,这叫作“ 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 西方的启蒙运动有很多代表人物,卢梭是里面相 当特别的一位,我们可以进一步看看他的思想背景。 首先,启蒙运动很明显地采取了理性主义 (Rationalism),亦即重视人的理性与人的责任。但 是,理性主义走过头时,很容易在规划这个世界时, 得到合理的结果,却忽略了人的情感成分。譬如,我 们办教育时,当然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安排教育的内 容,但是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可能抹煞了个别差异,久 而久之,在情感上的培育也会出问题。人难道可以忘 记他在情感上的天性及欲望上的需要吗?所以,理性 主义讲得太过火,就会觉得这个社会很容易外表化, 变得非常虚伪。卢梭就明白反对这种倾向,因此和当 时的启蒙运动者划清界线,壁垒分明。 其次,启蒙运动者也开始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 何以如此?因为,人如果有信仰,就不必为人性的本 质烦恼。譬如,你信佛教,就会接受“缘起性空”, 然后活在世界上不要执著就行了;如果你信基督教, 就会认定人有原罪,要信耶稣才可得救。这种人性观 点是接受来的,无法作经验上的考察。但是当你摆脱 宗教之后,必须用理性思考,面对经验及人生作反省 时,就不得不问什么是人性了。结果答案往往是:人 性是一片空白。经验主义(Empiricism)就认为“人性 是一张白纸”,人在出生之后看到什么,就在纸上印 上什么。这样一来,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然后 教育与政治就要扮演积极的角色了。 在这个题材上,卢梭独树一帜,认为人性本来是 善良的,坏的行为是受社会的影响才造成的,如此, 就把责任推向后天的发展上。但是他所谓人性本来是 善的,这个善与中国儒家所讲的善并不一样。这些都 是当时对人性所作的各种有趣的思考。 卢梭的社会调适一直不大成功。虽然他有深刻的 情感与执著,但是他太敏感、多疑,并且没有耐心去 保持长期的友谊。他是一位哲学家,却具有高度情绪 化的性格。感情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在压迫着 他。他浪漫、易感、具有某种宗教的情操,同时却又 是自我中心的,心理无法平衡。他曾说过:“我只有 离开群众,我才会喜欢群众。”同样的道理,也许我 们从远距离来观察卢梭,会比较能够欣赏他。无论如 何,他是一位富于原创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缺乏系 统,观念也未必清晰,但是在当时与在现代,都还是 深具启发性的。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