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63.00
折扣价: 34.70
折扣购买: 水浒传(上下初中部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ISBN: 9787020162888
作者:施耐庵 罗贯中 施耐庵(1296—1370),生活于元明之际。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占据苏州期间,曾下礼征聘他,他不应。后来朱元璋也曾礼请,又不应。他先后寓江阴、兴化等地,最后卒于淮安,终年74岁。与罗贯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著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与施耐庵合著)《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气——“”就是“球”。古时踢的球,外面是皮,里面是羽毛;到宋时气球才盛行。宋时人踢气球,动作近似现在踢毽子。。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后来发迹,便将气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三瓦两舍——瓦舍是宋时游戏场和妓院、茶楼、酒馆、赌博场等等集中的场所。三瓦两舍,漫指一些瓦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府尹把高俅断了四十脊杖,迭配迭配——就是递配。把罪犯按境解送到他处。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高俅无计奈何,只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名唤柳世权。他平生专好惜客养闲人,招纳四方干隔涝隔涝——疥疮。干隔涝,干疥疮。开封、杭州都有这话。这里是不干不净、不清不楚的意思。汉子。高俅投托得柳大郎家,一住三年。 后来哲宗天子因拜南郊,感得风调雨顺,放宽恩大赦天下。那高俅在临淮州,因得了赦宥罪犯,思乡要回东京。这柳世权却和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将士——“士”应为“仕”。将仕本是将仕郎(官名)的简称,后用来称呼那些没有官职的富豪。是亲戚,写了一封书札,收拾些人事盘缠,赍发高俅回东京,投奔董将士家过活。 当时高俅辞了柳大郎,背上包裹,离了临淮州,迤逦回到东京,竟来金梁桥下董生药家,下了这封书。董将士一见高俅,看了柳世权来书,自肚里寻思道:“这高俅,我家如何安着得他!若是个志诚老实的人,可以容他在家出入,也教孩儿们学些好。他却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亦且当初有过犯来,被开封府断配出境的人。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待不收留他,又撇不过柳大郎面皮。”当时只得权且欢天喜地,相留在家宿歇,每日酒食管待。住了十数日,董将士思量出一个缘由,将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简,对高俅说道:“小人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转荐足下与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足下意内如何?”高俅大喜,谢了董将士。董将士使个人将着书简,引领高俅竟到学士府内。门吏转报小苏学士,出来见了高俅,看罢来书,知道高俅原是帮闲浮浪的人,心下想道:“我这里如何安着得他!不如做个人情,荐他去驸马王晋卿府里,做个亲随。人都唤他做‘小王都太尉’,便喜欢这样的人。”当时回了董将士书札,留高俅在府里住了一夜。次日,写了一封书呈,使个干人干人——官府中的办事人员,又称“府干”。,送高俅去那小王都太尉处。 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他喜爱风流人物,正用这样的人。一见小苏学士差人驰书送这高俅来,拜见了,便喜。随即写回书,收留高俅在府内做个亲随。自此高俅遭际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同家人一般。自古道:日远日疏,日亲日近。忽一日,小王都太尉庆诞生辰,分付府中安排筵宴,专请小舅端王。这端王乃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见见——这里同“现”。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般不爱。更兼琴棋书画,儒释道教,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当日王都尉府中准备筵宴,水陆俱备。但见: 香焚宝鼎,花插金瓶。仙音院竞奏新声,教坊司频逞妙艺。水晶壶内,尽都是紫府琼浆;琥珀杯中,满泛着瑶池玉液。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碗供熊掌驼蹄。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红裙舞女,尽随着象板鸾箫;翠袖歌姬,簇捧定龙笙凤管。两行珠翠立阶前,一派笙歌临座上。 且说这端王来王都尉府中赴宴,都尉设席,请端王居中坐定,太尉对席相陪。酒进数杯,食供两套,那端王起身净手,偶来书院里少歇,猛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端王拿起狮子,不落手看了一回,道:“好!”王都尉见端王心爱,便说道:“再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却不在手头,明日取来,一并相送。”端王大喜道:“深谢厚意。想那笔架必是更妙。”王都尉道:“明日取出来,送至宫中便见。”端王又谢了。两个依旧入席饮宴,至暮尽醉方散。端王相别回宫去了。 次日,小王都太尉取出玉龙笔架和两个镇纸玉狮子,着一个小金盒子盛了,用黄罗包袱包了,写了一封书呈,却使高俅送去。高俅领了王都尉钧旨,将着两般玉玩器,怀中揣了书呈,径投端王宫中来。把门官吏转报与院公。没多时,院公出来问:“你是那个府里来的人?”高俅施礼罢,答道:“小人是王驸马府中,特送玉玩器来进大王。”院公道:“殿下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球,你自过去。”高俅道:“相烦引进。”院公引到庭前。高俅看时,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前襟拽扎起,揣在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球。高俅不敢过去冲撞,立在从人背后伺候。也是高俅合当发迹,时运到来,那个气球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俅身边。那高俅见气球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端王见了大喜,便问道:“你是甚人?”高俅向前跪下道:“小的是王都尉亲随,受东人使令,赍送两般玉玩器来进献大王。有书呈在此拜上。”端王听罢,笑道:“姐夫直如此挂心。”高俅取出书呈进上。端王开盒子看了玩器,都递与堂候官收了去。 那端王且不理玉玩器下落,却先问高俅道:“你原来会踢气球。你唤做甚么?”高俅叉手叉手——两手交叉放在胸前,是恭敬的拱手姿势。跪复道:“小的叫做高俅,胡踢得几脚。”端王道:“好!你便下场来踢一回耍。”高俅拜道:“小的是何等样人,敢与恩王下脚。”端王道:“这是‘齐云社’齐云社——宋时踢球的团体组织。,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高俅再拜道:“怎敢。”三回五次告辞。端王定要他踢,高俅只得叩头谢罪,解膝下场。才踢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球一似鳔胶粘在身上的。端王大喜,那里肯放高俅回府去,就留在宫中过了一夜。次日,排个筵会,专请王都尉宫中赴宴。 却说王都尉当日晚不见高俅回来,正疑思间,只见次日门子报道:“九大王差人来传令旨,请太尉到宫中赴宴。”王都尉出来见了干人,看了令旨,随即上马来到九大王府前,下马入宫来,见了端王。端王大喜,称谢两般玉玩器。入席饮宴间,端王说道:“这高俅踢得两脚好气球,孤欲索此人做亲随,如何?”王都尉答道:“殿下既用此人,就留在宫中伏侍殿下。”端王欢喜,执杯相谢。二人又闲话一回,至晚席散,王都尉自回驸马府去,不在话下。 且说端王自从索得高俅做伴之后,就留在宫中宿食。高俅自此遭际端王,每日跟着,寸步不离。却在宫中未及两个月,哲宗皇帝晏驾,无有太子。文武百官商议,册立端王为天子,立帝号曰徽宗,便是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赵佶(宋徽宗)酷信道教,道士们恭维他,送给他这样一个尊号。也省称作“道君皇帝”或“道君”。。登基之后,一向无事。忽一日,与高俅道:“朕欲要抬举你,但有边功,方可升迁。先教枢密院与你入名,只是做随驾迁转的人。”后来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 且说高俅得做了殿帅府太尉,选拣吉日良辰,去殿帅府里到任。所有一应合属公吏衙将,都军禁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手本——官吏的履历帖子,在谒见长官时用的。,开报花名。高殿帅一一点过,于内只欠一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半月之前,已有病状在官,患病未痊,不曾入衙门管事。高殿帅大怒,喝道:“胡说!既有手本呈来,却不是那厮厮——这里是指人而言,对男子的贱称,犹如说家伙、小子。抗拒官府,搪塞下官。此人即系推病在家,快与我拿来!”随即差人到王进家来,捉拿王进。 本书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推荐中学生朋友课内外阅读,版本完善,编校精良,注释专业、翔实。该书市场上虽有多个版本,人文版独具优势。 北京大学中文系刘勇强教授曾说,“四大名著”是我们的“国民读物”,意思是说这几本书几乎人人都读,是大家共读的名著。此言不虚。目今书店里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质量参差不齐,那么该如何选择一个好版本呢?这就是小编今天所介绍的内容。 在谈如何选择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点。了解它们的文本特点之后,我们就能较好地理解选择好版本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主要也只是想引起大家重视看书选版本这个事情。 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读者可能认为“四大名著”跟现代的书如《白鹿原》《尘埃落定》等长篇小说一样,一经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水浒传》的成书定型经历了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 “水浒”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际(公元13世纪),它主要流行在民间,开始的时候是一些独立的小故事,后来被文人注意,写进书中,像《大宋宣和遗事》,这个时候,故事比较简单,可能只是对故事的概述,或者说像一个提纲,其细节大概由说书人在表演时临时演绎发挥。由于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欢迎,所以讲的人就越来越多,影响大了之后,搞杂剧创作的人也来写。就这样,参与讲述,参与加工,参与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它流传的时间越久,范围越广,它所汇集的民间“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后的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初期),水浒故事的“小说版”就大体定型了。然而,所谓的“定型”并不意味着定于“一尊”,这个时候的“小说版”只是故事主干确立了,还不能说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文本。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水浒传》的文本主要有简本、繁本两种。这两种文本在内容情节、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简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简本),还有繁简结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无涯刊本)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避难就易地说,主要的区别是水浒好汉招安以后的内容。在繁本系统里,水浒好汉招安后主要的事迹是到北方征打辽国,到南方平定方腊,而在简本系统中,水浒好汉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征田虎、征王庆两个故事。简本和繁简结合本里的故事多了两个,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故事多了,但内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艺术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大多数整理本都选择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浒传》的缘故。 就算出现了简、繁两种主要文本,《水浒传》的文本衍生也还没有结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场。此后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纪初期)文学家金圣叹删节的七十回本《水浒》。金圣叹很不满意水浒英雄接收招安这种情节安排,于是断然把七十回后的内容删去了,同时还润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圣叹这个删节本在清代影响力非常大,流行了两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是在金圣叹删节本的基础上做的整理本。这个整理本成了广大读者阅读《水浒传》的主要版本,该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后,七十回本才逐渐退出市场。新中国成立以后,《水浒传》的文本就开始趋于统一了。目前各个出版社所出的《水浒传》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内容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