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信国学大典

老子/中信国学大典
作者: 校注:陈鼓应//蒋丽梅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老子/中信国学大典
ISBN: 978750863938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注释 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指道理,第二个道 指 言说,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指构成 宇宙的实体与动力。 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 ; 第二个名作动词,是称谓的意思;第三个名是老 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 的 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此句断句亦作“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妙:奥妙。徼(jiao):边际。本句断句亦作: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欲望妨 碍人的认识,所以只有去除欲望,才能观照到道 的边际。 5玄:幽昧深远的意思。 6众妙之门:一切奥妙的门径。 译文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 表 述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 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 是 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这三个“道”字语境 意义不同,但彼此之间具有 内在联系。第一个“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天地间 运行的法则(天道)和人世 间行事的规范(人道),都必须透过语言文字来加以表 述和建构。第二个“道” 所指的就是语言的功能之意义。 “道”这个象形文 字代表着华夏地区的人群昂首 挺立在大地上活动,共同谱写出一部多彩的历史。这 使得“道”成为中国文化的 象征。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同时也 成了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第一个和第三个“道”之间,则具有现象界和本体界 (或日本根界)的关系, 第三个“道”是第一个“道”的本源和本根,如果借 用王弼①的话来说,它们是 “体—用”、“母一子”的关系。 这三个“道”字语境虽异,但具有共同的基本意 涵,那就是方法、规准、法 则,当然也就蕴含了和谐、秩序等等意涵。以“方法 ”来说,老子提出了对立辩 证的思维,运用到现实社会之中,即是告诉人们应当 承认对方的存在,了解对立 面的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如此一来,才不至于流于片 面思考与单边主义。 注释 1恶:指丑。此句中老子的原意不在于说明美的 东 西“变成”丑,而在于说明有了美的观念,丑的 观念也同时产生了;下旬“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及后面“有无相生”等六句,都在于说明 观念的对立形成,并且在对待关系中彰显出来。 2有,无:指现象界事物的显或隐而言。这里的 “有”、“无”与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 以为用”之“有”、“无”同义,但与第一章喻 本体界之道体的“有”、“无”不同。 3形:一本作“较”。 4倾:依靠。帛书本作“盈”。 5音声相和: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 6恒也:总结上六句之辞。郭店本和通行本无 此二字。 7圣人:有道之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与 儒 家的人格形态不同,道家的圣人体任自然,拓展 内在的生命境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 束缚。 8无为:不干扰,不妄为。 9言:指政教号令。不言:不发号施令,不用政 令。不言之教,指潜移默化的引导,而不是形式 条规的督教。 10万物作而弗始:指对万物不加干涉,王弼本作 “万物作焉而不辞”。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 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与短互为 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 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 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 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 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 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中, “ 弗有”、“弗恃”、“弗居” 是说人在发挥创造力、衣养万物的同时不可伸展占有 的冲动。人类社会种种争端 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此老子强 调要依顺自然,辅养万物, 任凭万物各自生命的开展。 P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