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陷阱

幸福的陷阱
作者: (澳)路斯·哈里斯|译者:邓竹箐//祝卓宏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幸福的陷阱
ISBN: 9787111605348

作者简介

祝卓宏,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语境行为协会(ACBS)中国分会主席,中国从事接纳承诺疗法实践、研究、培训推广第一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课题组以“心理灵活性”为研究核心,旨在推动接纳承诺疗法(ACT)及关系框架理论(RFT)在中国的普及与应用,特别是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家长的评估与训练。

内容简介

迷思之一:幸福是人之常态 我们的社会文化通常会坚持认为人们理所当然应 该过着幸福的生活。本书引言部分的统计数据已经清 晰表明这种看法与事实不符。在成年人中,约有1/10 的人会有自杀考虑,1/5的人会饱受抑郁之苦。数据 表明,每个人在一生中某一阶段罹患上精神障碍的概 率平均高达30%!真是触目惊心! 如果再加上所有不能归类为精神障碍的心理困扰 所引发的各种痛苦,孤独、离异、性无能、工作压力 、中年危机、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缺乏社会支 持、遭受欺凌、族群偏见、低自尊、慢性愤怒,以及 生活缺乏目标和意义等,我们就会更加清晰地发现: 其实幸福并非常态,不幸倒是更为司空见惯。可是, 更加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坚信:除自己之外,所 有人都幸福无比!显然,这种想法只会雪上加霜。 迷思之二:不幸福就是缺陷 按照迷思之一“幸福是人之常态”进行推理,西 方社会普遍认为“不幸福就是缺陷”,即人类的精神 痛苦并不正常,是一种弱点或病态,是心理过程在某 种程度上出错或缺损的结果,这正是迷思之二。照此 逻辑,当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体验到痛苦想法和 情绪时,就会自动启动自我批判,认为自己虚弱不堪 或愚不可及。大众健康专家也时刻准备给人们贴上诸 如“抑郁症”之类的标签,这无疑会令人更加坚信自 己是处于病态或有缺陷的。 本书所讨论的接纳承诺疗法是建立在一种截然不 同的假设基础之上的。ACT认为,健康人类的正常思 维过程也会自然导致心理痛苦。我们生而完美——大 脑只不过是在尽职尽责而已,这是进化的产物。值得 庆幸的是,ACT能够帮助我们去更好地适应现实,令 生活发生显著且积极的转变。 迷思之三:为了生活更美好,必须祛除消极情绪 我们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感觉良好”的社会中 ,社会文化很彻底地强制人们去追求幸福。浸淫在这 个氛围中,我们通常被要求去做的就是对抗和祛除消 极情绪,然后以积极情绪取而代之。这个逻辑听起来 真美好,貌似也有作用。毕竟,又有谁愿意沉浸在糟 糕的感觉中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我们是在 做生命中真正重视的那些事,自然就会带来五味杂陈 之感,喜悦和不快总是结伴而来。例如,在一段长期 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经常体验到爱和快乐的美妙感 觉,但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失望和沮丧,人世间没有 完美伴侣,彼此间的冲突早晚会显露。 同理,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概莫能 外。在令人感到兴奋和热情的同时,也会带来压力、 恐惧和焦虑。如果我们完全认同迷思之三,即“为了 生活更美好,必须祛除消极情绪”,那将会惹来无限 的麻烦。因为,如果我们对不快情绪的经常造访毫无 准备,就不太可能真正去创造一种更美好和有意义的 生活。值得庆幸的是,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