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40.70
折扣购买: 工程伦理(第2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ISBN: 9787302524670
李正风,1963年生,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科技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学研究》副主编等。担任《**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起草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修订专家组成员等。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9年入选***跨世纪**人才。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科研道德与科研诚信研究。
导论 1. 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 当代工程伦理教育受到高度关注。一方面,工程实践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程活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工程实践越来越密切地关系到各种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涉及对工程行为正当性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往往需要在价值冲突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相继开展工程伦理教育。20世纪90年代之后,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提高工程师和其他工程实践者的社会责任,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方面。自1994年起,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和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分别发表了关于工程教育改革的相关报告,呼吁重视工程师面临的伦理问题,加强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美国**工程院的报告也指出,伦理标准是未来工程师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1996年开始,美国注册工程师考试将工程伦理纳入“工程基础”考试范围。哈里斯,等.工程伦理: 概念与案例[M].丛杭青,等译.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从而使工程伦理教育被纳入到教育认证、工程认证的制度体系之中。 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工程师的培养和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工程师自身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的提升,而且通过工程这一载体,关系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提升工程师伦理素养,加强工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多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工程伦理教育环节相对缺失,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往往只看到技术问题,认为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与自己无关,这是造成我国工程实践中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在具体工程实践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听从长官意志,无视工程的社会责任的现象屡有发生,导致豆腐渣工程、假冒伪劣工程大量出现。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提升工程师的伦理素养,强化工程师和其他工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使其能够在工程活动中意识到工程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将公众的利益而非经济利益或长官意志放在突出的位置。 第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现代工程技术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改造自然的进程也随之加快。但如果滥用知识和技术的力量,就会对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破坏,并因此导致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近年来我国挥之不去的雾霾就鲜明地将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呈现在公众面前。工程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实践方式,必须坚持合理的发展理念,在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中,将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准则之一。工程伦理教育通过技术、利益、责任和环境等方面伦理问题的探讨和分析,让工程师建立保护自然的意识、在经济利益与自然权力之间作出平衡,从而通过工程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第三,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和谐。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和高度集成化,工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所牵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何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不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关系到是否能够有效规避工程的风险,并让广大公众共享工程实践带来的福祉。近年来,类似PX项目这样的超大型化工项目引发的社会冲突就**值得反思。这些大型化学工程往往年产值高达数十亿,能够极大地拉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化工产品生产存在的危险性和工程建造过程中发生的违规操作也给所在地的居民带来了环境问题和重大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为严重的后果。厦门、大连、宁波等地接连发生公众集体抵制PX项目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不能合理地兼顾各种利益诉求,就会导致公众与政府、企业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共享发展。工程伦理教育强调加强社会责任,合理进行价值分配,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强调要注重和保障公众利益,使工程师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有效地发现和解决技术应用中的风险问题,协调好公众、雇主和社会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从而避免冲突,确保社会稳定,这也是工程伦理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之一。 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说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工程师伦理素养,那么工程师伦理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工程伦理学家戴维斯(M.Davids)曾将大学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总结为以下4方面: ①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②增加学生对执业行为标准的了解; ③改进学生的伦理判断力; ④增强学生的伦理意志力。DAVIDS M.Engineering ethics[M].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5.这种观点实际上强调的是两个方面,即培养工程师准确和坚定的伦理意识,以及加强工程师对伦理规范的认知,这也是工程师解决工程伦理问题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由于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工程师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工程决策能力,即要把伦理意识和伦理规范具体落实到解决工程实践面临的伦理问题上。由此,我们可以把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广义的意识概念是指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认知与关注。工程伦理意识强调的是对工程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感知、理解和重视。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就是要提高人们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增强其理解、重视工程实践中各种伦理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这是积极面对和有效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重要前提。工程伦理意识并非工程师先天具有,而是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起来的,缺乏工程伦理意识的工程师往往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有悖伦理的决定。“在伦理问题上陷入困境的工程师多数不是由于他们人品不好,而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是一个具有伦理性质的问题。”李世新.工程伦理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9397.或者虽然意识到伦理问题的存在,但却往往认为这是与自己无关的。缺乏自觉面对和解决伦理问题的责任感。因此,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就成为工程伦理教育的基础性任务,也是实现工程伦理教育其余目标的重要基础。 第二,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工程伦理规范是指工程师面对伦理问题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工程师共同体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为工程师如何解决伦理问题提供依据。工程伦理规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和不断丰富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侧重点。从不同的伦理思想出发,对何为正当性的行为的判断标准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伦理规范。但总体上看,工程伦理规范往往体现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能够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伦理思想的行为准则,因此对工程实践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从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出发,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利益就成为重要的行为准则,即在面临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时,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和保障公众利益,这是当前工程师共同体需要遵从的首要原则。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同一时期,不同**、不同领域的工程伦理规范又有所差异,这一方面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为工程师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为引导,另一方面,工程伦理规范的变化性和差异性也为解决工程伦理问题增添了复杂性。 第三,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是指在面对伦理困境时,仅依靠工程伦理规范很难作出判断,工程师需要具备的*为复杂的理性决策能力。上文中提到,工程伦理规范并非统一和一成不变,有时不同的规范之间甚至会相互冲突,加上工程活动本身具有不可预测性,工程师时刻需要面对大量无法用工程伦理规范解决的复杂问题。此时,就需要工程师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规范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作出合理决策。特别是进入大工程阶段,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利益关系都**复杂化,伦理决策能力已经成为处理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 3. 《工程伦理》教材的编写思路 相对于西方发达**,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工程伦理教育开始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董小燕等人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情况,之后曹南燕等相继发表文章探讨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并呼吁在**开展工程伦理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期,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理工科院校开始开设工程法规和案例分析相关课程。进入21世纪之后,工程伦理教育*受到工程界、教育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必须在工程教育中全面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也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全国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工程伦理教育的教材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基于以上关于工程伦理教育意义和目标的思考,同时充分借鉴**外相关教材的经验,本教材的编写试图体现以下几个原则。①立足工程实践特点,以全面树立与强化工程活动的伦理意识为基本目标; ②在探讨具有普遍性的工程伦理问题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不同专业领域工程伦理问题的特殊性,强化工程伦理规范的针对性; ③在坚持职业伦理的规范性、原则性基础上,注意工程伦理实践在具体情景中的复杂性,提升工程伦理决策能力; ④重视工程伦理基本原则与不同文化本土特点的结合; ⑤以案例教学为特点,同时体现工程伦理基本理论框架论述的系统性。 根据以上编写原则,教材的整体结构分为“通论”和“分论”两个部分。 “通论”部分包括第1章至第5章。通论主要探讨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工程实践过程中人们将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其中,第1章分析工程和伦理的概念,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处理工程伦理问题的基本原则。第2章至第4章分别从责任伦理与伦理责任、利益分配与公正、环境伦理与环境正义三个方面探讨所有工程实践都可能面对的一些共性问题。我们以为责任、公正和环境正义三个方面是面对伦理问题必须坚持的基本伦理原则,也是工程伦理普遍要遵循的重要准则。第5章重点探讨了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工程师的职业伦理是工程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倡导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并引导工程师恪守职业伦理规范,是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分论”部分包括第6至13章。分论主要针对不同的工程实践,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的工程领域面对的特殊问题,以及共性的伦理问题在这些领域的特殊表现,分析不同工程领域的工程伦理规范。分论分别涉及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核工程、信息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医药工程等具体的工程领域,以及跨国、跨文化情境下工程实践的相关伦理问题。 教材的编写试图体现“案例教学为特点,职业伦理教育为重心”的教学理念。为此,各章以引导案例为切入点,同时在各章结束时提供参考案例和需要讨论的问题以供进一步思考。在各章的写作中,力求从不同的视角突出工程师和其他工程从业者需要把握和思考的伦理规范,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工程职业伦理的丰富内涵。 《工程伦理(第2版)》以案例教学为特点,以职业伦理教育为重心,各章以引导案例为切入点,章后提供参考案例和需要讨论的问题以供进一步思考。力求从不同的视角突出工程师和其他工程从业者需要把握和思考的伦理规范,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工程职业伦理的丰富内涵。 为了方便师生拓展阅读,各章节配有相关知识的二维码。此外,还专门建立了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