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典藏文集(共6册)(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生活在别处(精)》 漫谈读书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 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希罕而珍贵 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 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 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 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 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 ,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 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希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 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 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价 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 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 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 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 采集群书一千六百余种,分为五十五门,历代典籍尽 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 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 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 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 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 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 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 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 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 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 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地读经不可以提倡, 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 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 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 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 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 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 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 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 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 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 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 ,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 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 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 。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 牙偕往,到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 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 闻海水澒洞崩坼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 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 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 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 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 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 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 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 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 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 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 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 ,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 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 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 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 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