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经国

晚年蒋经国
作者: 李松林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4.10
折扣购买: 晚年蒋经国
ISBN: 7801955072

作者简介

李松林,1953年12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马列所,获法学硕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两课”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教学会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著作有:《中国国民党大事记》、《中国国民党在台湾40年纪事》、《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获华东地区第八届政治理论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四十年》、《蒋氏父子在台湾》《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蒋介石兵败大陆》《获第九届北方15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我国和平统一的进程》、《王朝终结》、《蒋经国大传》、《晚年蒋介石》等。主持国家杜科基金课题:“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的斗争及经验研究”,被全国社科规划办鉴定为优秀,即将由人民出版杜出版。

内容简介

早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为争取苏联及早对日作战,蒋经国受父命协助 宋子文赴苏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期间,蒋经国与宋子文 等五晤斯大林。经双方努力,终于在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举行条约签字仪 式。蒋经国返国后,被委以外交部东北特派员之职,与熊式辉、张嘉墩一起 赴东北主持接收事宜。由于蒋介石坚持反苏反共的立场,他在东北的主张与 苏联的企图发生矛盾,为此,斯大林邀请蒋经国访苏。斯大林在与蒋经国谈 话时,告诫蒋介石不要让东北进入美军一兵一卒,否则东北问题难以解决。 由于蒋氏父子很难接受斯大林要中国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的主张,故此,东 北与苏联之行,使蒋经国没有任何建树,所谓交涉只是一场空话。后来蒋经 国谈起东北之行时,伤心地流泪说:“军事行动不能配合外交,使外交工作 出丑。” 蒋经国从东北回到南京后,闷闷不乐。随着反共战争形势的江河日下, 他为协父挽救颓势,组建了“戡乱建国训练班”,并成立了若干“戡乱建国 大队”。1948年7月12日,蒋经国书告上海“戡建大队”队员说: “上海是恶势力的集中地,戡建大队要想向恶势力进攻,必须要认识敌 人,研究敌人,并且更要认识自己,组织自己,所以第一步的重要工作,就 是自我训练;第二步的重要工作,应当是发展组织”。“在戡建大队的旗帜 上,应当写上‘大公无私,除暴安良’八个大字”。 军事上的大溃败与经济上的全面崩溃紧密相连,相互制约。蒋介石的内 战政策使军费开支急剧增加,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如何弥补巨大的财政赤 字呢?由于人民不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税收大大减少,国民党当局债信 已全部丧失,内贷无门,除了乞求美援外,国民政府的主要办法是滥发通货 。滥发纸币的结果必然导致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反转过来又促使通货更加膨 胀。这种恶性循环使“中国民族工商业日趋于破产,劳动群众和公教人员的 生活日趋于恶化,为数众多的中等阶级分子日益于丧失了他们的积蓄而变为 毫无财产的人”。 当恶性通货膨胀引起整个社会骚动并危及国民党政权时,蒋介石绞尽脑 汁企图依靠美援和黄金、外汇来回笼法币,以减缓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但 由于纸币增发迅速,黄金、外汇库存急剧减少,到1947年2月止,黄金库存 就由600万两减少到200万两左右;中央银行的外汇资产也减少到32700万美 元。此时的国民政府已无力组织货币回笼。在此情形下,蒋介石遂下决心实 施币制改革。1948年6月8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称:“兹为挽救当前社 会经济及政治军事等重大危机,实应谋币制改革,不可借准备未完,条件不 足,或时机尚未成熟等理由,再事拖延。”8月19日,蒋介石行使《动员戡 乱时期临时条款》中关于总统在“戡乱时期”可紧急处分的特权,发布了《 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 法》、《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外汇资产登记管理办法》和《整理财政及加 强管制经济办法》5个文件。文件的要旨是: “(1)自即日起,以金圆为本位币,十足准备发行金圆券,限期收兑已 发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2)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 币券,逾期任何人不得持有。(3)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 产,违者予以制裁。(4)整理财政并加强管理经济,以稳定物价,平衡国家 总预算及国际收支”。 在蒋介石看来,只要打击贪污和投机倒把,便能转危为安,因此把发行 金圆券看成是他继续反共战争与扭转危机的灵丹妙药。翌日,《中央日报》 社论称:“社会改革,就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特权。”社 论还有两句话耐人寻味:“改革币制譬如割去发炎的盲肠,割得好则身体从 此康强,割得不好,则同归于尽。” 为保障币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蒋介石特在各地设置经济管制督导员,特 派俞鸿钧、张厉生与宋子文为上海、天津、广州三地区督导员,蒋经国、王 抚州与霍宝树等协助督导。蒋经国临危受命后,遂于8月20日晚离京赴沪。 对于其父交予的“割盲肠”的重任,蒋经国一方面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做过 经济方面的工作,一点亦没有经验,所以恐难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则认为 ,“假使将这个政策看作是一种社会革命运动,同时又用革命的手段来贯彻 这一政策的话,那么,这一政策,我相信一定能达到成功”。 P2-P3